李咏:八百里秦川,三千万懒汉。到底是什么意思

  1. 李咏:八百里秦川,三千万懒汉。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咏:八百里秦川,三千万懒汉。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咏是陕西三原人,上一辈才到新疆。按陕西关中的乡俗,“八百里秦川,三千万懒汉”属于自我嘲讽,自嘲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幽默,通过“自贬”,甚至正话反说,逗乐子,甚至带有一定的“自夸”的意思。没在陕西关中,尤其是西安附近长时间生活的人,是无法正确理解其真实含义的。

李咏:八百里秦川,三千万懒汉。到底是什么意思 - 中国养殖网

勤和懒,很大程度取决和表现在人的体形上。高个子和矮个子一起行走,高个子多数情况下,都显的暮气沉沉,走在稍后。身高体壮的北方人,肢体动作,语言思维,相较于相对瘦小的南方人要迟缓不少(俄罗斯人比日本人也相对迟缓不少)。陕西人一直被称为关西大汉,关中地区农业和自然条件也相对优越,加上故有的帝王文化长期熏陶等等。养就了关中人动作思维沉稳,抗拒奇门怪招,对新生事物反复审度不前,日常行为比较格式化等等一系列固有生活方式。而在外人看来这就是懒的表现。加之农业化时代,人们在侍候好自家一亩三分地之后,多半人炕头被动休息,小半人吼上两句秦腔戏,放松下身体(也就是现代人讲的主动休息)。这种表象比其它条件稍差地区就"懒"多了。可笑的是这种懒也会传染。在宝鸡 咸阳 西安 铜川 阎良等地,有不少外来移民集居区,这些外来人口竟然也和当地人口一样的懒。可见,名嘴还是缺少对故土的更深入了解!

陕西三千万懒汉本质上是因为陕西人太少,按照现在的人口承载力,陕西是可以支撑至少8000万级别人口的,但是因为清末某些事情,陕西人口损失过大,至今未曾恢复元气。如果有8000万级别人口,今天的陕西是不会弱于四川的。

越是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越是难以发展经济,因为人力资源需要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密度作为支撑。

陕西未来的发展,并不在什么官员或者定位上,而在于人口,陕西不缺高校不缺企业,缺的是人。

至于地域歧视向,免了吧,不要搞这么无聊的游戏,很浪费生命。

这不是李咏创作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这种民间传言:"八百里秦川,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我们要改革开放"!这段话实际上是一种鄙夷的嘲讽西北的过去!与西北人交往后会发现:西北人并不是懒!只是黄土高原收入微薄!信息闭塞!除了人有点嘎之外!各方面还是比较优秀的!中肯的评价:西北嘎子还是比较好的朋友!

所谓八百里秦川,指的是陕西关中地区,八百里指的是从东到西的长度,三千万指的是关中的人口三千万左右吧。

关中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欧洲国家众多,就是因为几千年前少了秦始皇这样的人物,说的对,正因为秦结束了周朝分封制,建立了空前绝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制度,才构建了我们现在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的大中华,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秦朝主要的活动空间吧,因为陕西就简称“秦”,陕西称三秦就是秦川关中以及陕南陕北。

大家又知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东周开始,而周朝的卓越先辈周文王就主要活动在今天关中宝鸡市岐山县,岐山之名就源于《国语.周语》中“鸣与岐山”,其县城“周公庙”就是用来纪念名臣周公的,而宝鸡市扶风县有一个镇叫“召公镇”就是纪念另一个名臣召公的。西周的首都在今西安市沣河以东的“镐京”,自然属于关中,东周是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洛阳市),但其先祖还是西周的。

秦被灭之后是西汉,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是“汉”族的,为什么不是唐族宋族呢,我们认为原因至少有大汉是威风烈烈的朝代,主要是西汉吧,秦皇汉武之中的汉武帝,痛击匈奴,给了后世子孙多少年的和平!当然他葬在咸阳市兴平的“茂陵”,属于秦川关中。

两汉后是三国魏蜀吴,统一于晋的地盘其实就是包括关中的魏,而诸葛亮伐魏主战场之一就在关中,他去世在关中宝鸡岐山县五丈原。

两晋南北朝,战乱纷纷,公元589年,隋灭陈,又一个强有力的王朝隋诞生了,都城秦川关中长安,而文治武功的隋文帝葬在咸阳市杨凌区的“泰陵”。

唐朝应该是一个令我们无比辉煌的朝代,唐太宗更是令大家敬仰的明君,唐建都长安,唐太宗葬于咸阳市礼泉县的“昭陵”,居陕西乡村网红地“袁家村”不远。

我不好意思再说八百里秦川的历史了,关中的面积五万多平方公里吧,按六万算占全国面积一百六十分之一,人口三千万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这片黄土曾经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闪耀了多少次光辉,孕育生长了多少文治武功的明君,诞生了多少效命沙场的战神。

顺便说一下,现在咱们以“天府之国”来比喻四川省之物华天宝美丽富饶,其实刚开始是用来形容八百里秦川关中的!

当然,我不是说祖国的其他地方相较于关中会黯然失色,常言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的陕南陕北,临近的河南山西等等,以及其他省和地区纠其历史展望未来同样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