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九层妖楼”是怎样的一座墓葬群

青海的“九层妖楼”是怎样的一座墓葬群?

“九层妖楼”的原形的都兰热水墓群。墓葬群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都兰县热水乡,是唐代吐蕃墓葬群。“九层妖楼”就是当地人对“热水一号大墓”的俗称。电视里的九层妖楼是这样的:

青海的“九层妖楼”是怎样的一座墓葬群 - 中国养殖网

闪着荧光,非常神秘。可是实际上如下图(热水一号大墓旁边的一座墓),

远看是这样的: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认为“九层妖楼”属于吐谷浑贵族墓葬,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慕容鲜卑西迁建立了吐谷浑王国,该墓葬正在其统治范围内。到了七世纪下半叶,吐谷浑被吐蕃王国所吞并,成为了吐蕃的邦国。考古学家经过比对,认为“热水一号大墓”在墓地布局、殉牲习惯、墓室结构等与吐蕃文化有一定的文化共性,所以将其归为“吐蕃文化”范畴。

虽然它叫“九层妖楼”然而它并没有九层。墓葬只有七层,就建在上图的小山包中,顶层有封土,封土内有石砌围墙。主墓室位于封土下11.5米深处,位于封土中心,建在下层的梯形平台之上,平面呈十字形,东西长21米,南北长18.5米,由墓道、墓门、回廊、东室、西室、中室和南室组成。墓道向北,为长方形竖穴式,有封石、照壁和盖木。中室为木椁室,其他各室均为石室。从考古发掘来看,此墓早期被盗并经火焚。中室出土大量丝织物残片,除用于衣饰外,多见用于幡上加有边饰的残片;东室内有大量牛、羊、马骨和木制食器;西室内除了残木件外,发现有大量小麦粒;南室内以木残件居多,各室均未见人骨。墓内的殉葬坑内出土了非常多的动物种类:牛、羊、狗、马、鹿等等,总共七十余具。出土的文物还有皮靴、金饰品、木碗、木碟、陶罐、木牍、木鸟兽、丝绸等等,非常丰富。

参考引用文献:《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讨》仝 涛

严格的说起来,“九层妖楼”是一开始当地人对该墓的称呼,随着各种小说和影视剧的演绎,大家都喜欢叫此墓为九层妖楼,这个墓葬便是中国著名的“血渭一号大墓”。

血渭一号大墓是青海都兰吐蕃古墓群中最壮观的一座墓葬,位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郁兰县附近的热水乡,当地藏族人一般叫这里为有妖怪的高楼,或者就是九层妖楼,一般当地人绝对不会靠近这里,他们认为这里是不详的。

血渭一号大墓周围还有很多的古墓,大致约有二百个,经过考古发现,这些墓都是吐谷浑的王室成员,该墓从正面看就像是一个金字,因此这座墓在考古界还有一个名字,那便是“东方金字塔”。该墓总共有九层之多,这也是九层妖楼这个名字的来历。

目前为止考古人员仅仅挖掘了第一层和第二层,出土了很多的陪葬品,除了一些古代用具,剩下的几乎都是马,牛等动物的骸骨,总共有七百多具,还发现了五个葬马沟和狗的陪葬坑。值得一提的是有87具马的骨架非常完整,非常有历史意义。

可惜的是考古学家只挖了两层,人人都想知道后面有什么神奇的发现,实际上能挖两层已经非常的幸运了,因为当地盗墓非常猖獗,前两层是迫不得已挖掘的,后面的保护完好,当然没有理由挖掘了。据说在当地至少有古墓两千座,一半都被盗墓贼给光顾了,可见当地盗墓猖狂到了什么程度。

在盗墓小说中经常提到这地方,实际上现实中的九层妖楼可没那么邪乎。目前该地已经被列为了重点保护单位,并不像大家心中所想的那么诡异哦。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

汉人的胡化,古已有之。广义的说,从汉语文化圈移民到欧美,后代变成“香蕉人”,也是一种胡化;狭义的说,胡仅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这种胡化也是历史悠久。胡化,也有深浅之别,像唐朝武惠妃试穿胡服,杨贵妃跳一支胡人舞蹈,这些很浅,甚至都算不得胡化;深度的胡化,除了语言、生活习惯、服饰的胡化,还伴之以民族心理认同的变化。我以清朝的例子说一说。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的。《八旗通志》记载,在创业时期的400个牛录中,就有汉人牛录16个,有满洲蒙古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308个满洲蒙古牛录中,也有编入了少量的汉人。

随着后金、清朝的不断壮大,旗下的汉人也逐渐增多。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一年(1629~1638,天聪三~崇德三),十年中四次破关而入,掳掠汉人约二三十万。入关后,畿辅一带被迫投充旗下的汉民大约5万人。这些沦为奴仆的人,绝大多数被编入了满洲旗下。

《广阳杂记》中记载:“满洲掳去汉人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指满洲人)无别。” 被掳汉人女子,无论为奴为妾,衣服穿戴均改满洲式样。这些汉人子女,自幼在满洲人家庭内生活,最易被同化。何况当时满洲人正处盛朝时代,依仿满俗是一种时尚。他们在讲满语、着旗装的同时,生活起居无不率同满俗,男子剃发,女子天足,放弃汉姓,改称满名。

满洲旗下一部分汉人,原来是辽东地方的平民,因为在关外时期曾与满人一同戍守边台,被称作“台尼堪“。入关后,他们的子孙仍与满洲人同编一佐领,享受同等的待遇。随之,陆陆续续的将汉姓隐去,改用满姓满名。取“台尼堪”中的“台”字的谐音,改姓“台”或者相近的“唐”、“谈”。化到这种地步,说明在心理上认同满人,而不是汉人。

乾隆五年曾经有过一个谕令,特准蒙古、高丽、尼堪(汉人)、台尼堪、抚顺尼堪等在清朝兴起初期加入八旗的族群,附于满洲姓氏之后。这些人与满洲人长期共处,感情深厚,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甚至心理状态都已经满化。所以清政府放心的批准他们载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法国传教士白晋称八旗中的汉人为“鞑靼化的汉人”。

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在中国历史上象车轮战,一直在发生。只不过中国历史是由儒家士大夫所写,他们怕打断一脉相承的关系,忌讳这些历史事实,将它遮遮掩掩而已。

公元385年,鲜卑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将110个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就有:穆、陆、刘、楼、娄、于、连、梁、陈、周、李、骆、葛、乌等等,就是后来宋代的百家姓。

汉化的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变北齐;西魏变北周。北齐的高洋、高欢开始又一次胡化,变成了“禽兽王朝";北周文帝宇文泰也开始胡化,赐姓杨忠为“普六茹氏,“官之柱国、大司空。西魏的李虎,赐姓“大野氏",官之八大柱国之一、太尉。

普六茹坚是杨忠的儿子,承袭父爵,官之司空。581年,统一中国建立隋朝,上台废除了鲜卑化和胡化的政策,自己改为杨坚,采用了汉字、汉姓、汉文化,否则中国汉文化将被打断。大野虎的儿子大野昞承袭父爵,成为了“唐国公",隋朝建立改为李昞。李昞的儿子李渊承袭父爵,也成为了“唐国公"。618年唐朝建立,李渊和李世民都否定他们是鲜卑族,说自己是陇西李暠的子孙。但是,当时就有人指出,李氏父子的鲜卑祖姓是陇西的“拓跋达阇"。

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将许多胡人融化到汉族中来,给他们赐汉姓,其中就有:匈奴、鲜卑、羌、氐、柔然、突厥、回纥等等。到了唐朝灭亡,建立了五代十国,这些王朝都是唐分裂出去的国家。其中五代中有三个是沙陀族,这些都是又一次从唐的汉族中胡化出来的沙陀族。

(西夏的党项文)

西夏(1038-1227)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宋朝西北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实际上,它也是唐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它的文字是模仿汉字所写,只不过它是汉化了胡人,又一次胡化而已。

(辽国的契丹文)

辽国(907-1125)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起来的朝代,它在宋朝的北面,它也是从唐朝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它的文字也是按照汉字而模仿的,实际上它也是胡人汉化,再一次胡化的契丹人。

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上,胡人汉化,汉人胡化,总是在不断循环的。到了辽被金灭,西夏和金被蒙古所灭,一部分契丹族变成了蒙古族,一部分变成了汉族;同样,一部分党项族和女真变成了蒙古族,另一部分变成了汉人。最后到了明朝建立,那些留在中原的突厥、蒙古、党项、契丹、沙陀、回纥等等,全部变成了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