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修炼的都是道法,却成为了佛门弟子,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何须千里拜灵山前一句

“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就是完整的上下句。

意思是:父母就是人间在世的菩萨,应该陪在父母身边,恭敬孝顺父母,又何必远行千里去灵山拜佛呢!

倡导孝顺父母的句子还有: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2、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4、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5、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6、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

7、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10、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修炼的都是道法,却成为了佛门弟子,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这个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说起,道家思想代表中国人自己的大智慧,中华文明的一切有关玄学的思想学问都有道家思想的渗透。佛学很显然是后来异国文化。

由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就是内向凝聚的包容力非常强大的一种文明,这点也很符合道家虚怀若谷和光同尘的思想,正因为这样反而不容易被彻底异化,更多的同化融汇,一切都能在本土思想的土壤上焕发新生机。

明白这点就明白了中国的宗教玄学是倾向互为所用融汇贯通的,不仅西游记,在很多的传统文化中都体现出儒道释三教统一的特点。佛教中有很多道家的神灵,道家神仙也有很多佛教的称呼。在传说中他们甚至经常聚会交流攀谈切磋,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很少见,只有中华文明里司空见惯。

异国文明的不同宗教大多是势不两立的,甚至因为信仰的不同就能挑起战争,而中华文明的信仰从不分好坏,只论正义邪恶。甚至佛道见面还有相互寒暄客气一番,发生矛盾的基本都是正邪不两立造成的。

西游记的主体思想本来就是三教大一统的,佛道两教的最高权威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都是好哥们,更别说下面的真人金仙菩萨金刚了,互相串门喝酒玩游戏那是日常活动。

所以西游四人组的队伍也很合理了,三徒弟加上白龙马起初都算是修道的,唐僧是信佛的。四个修道的惹了事保着一个信佛的本分僧人去异国求取佛经,用来度化华夏子民,这表达了非常强烈的渴望宗教文化交流的先进思想。

吴承恩简直是时空穿越者,取经队伍非常符合现代游戏组队打怪标准。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修炼的都是道法,却成为了佛门弟子,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 中国养殖网

本人对佛学略有涉猎,对道教初窥皮毛,如果以我自己的所知推断,说句对吴承恩老先生不敬的话,吴老先生是道家的底子,写佛家的家,所以修道上的事不谈,在佛法上的见解有许多不妥之处,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应该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娑婆世界才是释迦摩尼佛地盘,在《西游记》里却写道”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阿弥陀佛。今……”。

又好比取经成功,如来加升孙悟空,唐僧为什么什么佛,对佛法稍有了解就知道,见性成佛这件事,他不是官职,不是爵位,不是能够任免的,你见性成佛了,你自己就知道,佛也知道,心相通,彼此三言两语,相互一印证,心里明镜似的。

或者你没到成佛的境界,到了阿罗汉,或菩萨的境界上,你知道自己成就了果位,但因为没到佛大圆满的境界,心有疑问,佛或者比你高境界的人跟你一对谈,或你写个偈子,对方一看,就印证你的境界,消除你的疑虑,拨除你的疑云,断断没有人自己成佛了自己还糊涂着,靠别人告诉你,你成佛了,或者加封你为佛,菩萨,罗汉,吴老生生这是道家封神演义的思维方式。

另外,原著中,“如来有哪三藏真经”如来回:“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这也是错谬十分,三藏指,经、律、论,经是佛所宣说,律是佛(弟)子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论是后世高僧大德对佛所说经的著述。诸如此类种种错误,还有许多……

所以小仙大胆推断,吴老先生是学道的底子,但是也许是明代时道教在朝堂得宠,致使道士胡作非为,引得先生不满,所以可能半路投入研究佛学,或者只是同情当时佛教徒遭遇,所以把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些或仙或神或妖,一并让归入佛门,并在书中帮助僧人反抗妖道势力,把一些国家从恶道人的势力中解救出来,扶持佛教的发扬,也许也是吴老先生对明朝现实的隐喻和讽刺吧。

当然这也是@无事仙 自己根据有限知识的推论,欢迎对《西游记》和吴承恩有研究的老师批评指正。

小仙在微头条有西游硬核知识系列,感兴趣的关注下,可以翻翻。谢谢!


跟吴承恩信仰有关,他既信仰佛教又信仰道教中的内丹派,但他极力反对道教中的经箓派。孙悟空的本领是学自西牛贺洲的须菩提祖师,须菩提讲的是三教合流,并没有后世的佛道之见。

这是因为其实作者吴承恩有一个比较鲜明的创作倾向,就是利用人间国度,嘲讽时事

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游记》含有尊佛贬道的倾向。

作者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九个人间国度,明显地针对时事进行嘲讽。明世宗崇尚道教,方士擅权,“干挠政事,牵引群邪”。他们已成为无恶不作的特权阶层,因而在《西游记》中没有好道士,也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例如写乌鸡国道士夺位,车迟国佞道灭佛,比丘国妖道惑乱,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但作者也和明代的一般士大夫一样,仅仅把锋芒直接指向道士,对皇帝则旨在规劝,所以书中的那些昏君们一经事实教训,便都翻然悔悟。这也十分清楚地显示出作者的局限性。对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等,本来修炼的道法,最后却皈依佛教,也是带有一些“尊佛贬道”的思想倾向。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西游记》其实也在暗讽佛教。比较明显的是《西游记》第98回,唐僧一行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来到西天大雷音寺,但阿傩、伽叶二尊者却跟他们讨要“人事”,实际上背后还有如来佛祖撑腰。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第二次阿傩、伽叶带唐僧师徒去取经书,“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逼得唐僧没办法,只好把紫金钵盂交了出来,唐僧他们才拿到经书。

所以,总体来看,《西游记》对待佛、道的态度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批判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