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湖养殖鱼

七十年代很多家庭不富裕,但当时河里鱼很多为什么很少看到大家抓鱼吃呢

我是62年出生的最有发言权,70年代那时候我正好10来岁,那时鱼多,价格也低,、一斤大米可换一斤鲫鱼,大米是有粮票一角3分6一斤,议价0.30元一斤,平时上学放学后马上拿鱼竿到家门口池塘钓鱼,地里挖一些蚯蚓或在家里拿些面粉加水当饵。拿些大米打窝,鱼竿用小山竹自己加工的,鱼钩用大头针弯成的,鱼线用棉纱线或买的尼龙线,那时候鱼好钓,放学去钓一会就有一大碗够一家人吃的,童年的生活就靠钓些鱼,养些鸡,,种些菜增加营养,一家七口靠父亲一人工资生活,平均人均不到10元钱的月生活费。一般也不会去远处钓鱼,没车和自行车,走远路吃不消,基本上就近钓鱼的,也没上过2斤以上的鱼,基本上都是小鱼,后来80,90年代随着钓具的先进,有了自行车,汽车就出远门大水库钓鱼,钓上过10多斤一条的大鲤鱼鲢鳙等。只能说时代进步了,钓具也先进了,钓的人多了,饲料也高档了,但鱼是越钓越少,不如小时候好钓。一位50多年钓龄的钓者真实回忆。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也曾犯过这样的迷糊。

笔者是70后末期的人,出生于西部的一个小乡村,当年,村子的北边就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河里的鱼虾王八都特别的多,那时去小河里玩,小半天功夫,就可以捉好多鱼虾,但也仅仅是玩玩而已,家里的大人不会去给你做着吃。

那时候的乡村确实就像楼主所说的那样,都不富裕,缺吃少穿,一年中也吃不上几回肉,但却没有人想到去河里捉鱼捉虾来吃,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饮食习惯的问题。老家地处关中平原,这里盛产小麦玉米,平日里的饮食,以各类的面食为主,祖祖辈辈吃面吃出了无数的花样,肉食以猪肉为主,鱼虾对他们来说是稀罕物。有的老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吃过鱼和虾,更不会做,你把鱼啊虾啊这些玩意儿交给他们,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去做熟它,就更谈不上去吃了。

当然现在不一样,生活富裕了,交通发达了,物产丰富了,老家人的饮食习惯也逐点多元化,也和南方人一样,开始尝试着吃鱼吃虾吃海鲜,但老家的小河却受到了污染,流水依旧,只是水中再也见不到小鱼小虾的踪影了。

七十年代?我是70年生人,多少有点话语权!

那年代!还处于生产队时代,出工不出力,庄稼产量低,人们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但是人们幸福感还是满满的!

至于说河里有鱼不知道逮?那是痴人说梦,我从小就喜欢逮鱼,那时候国人还在生存线上挣扎,各种生活工具非常匮乏,至于捕鱼的工具?更是望尘莫及,用个缝衣针放煤油灯上烧红了掰弯了、这就是钓鱼先进工具、河里鱼多得是,就是全民钓鱼也是九牛一毛。网呢?只是弄个抄网就不错了,抄网能做啥呢?河里鱼非常精,要是半死不活的还能用抄网捞个,正常鱼,你想用抄网逮住?门都没有。所以说:指望逮鱼别说卖?就是自己吃都很奢侈!

那时候老百姓还都是靠挣工分分红,所以有正常劳动能力的人都去劳动挣工分了,也没时间逮鱼。

现在的人只会联想,认为那时候的人很愚蠢、或者懒惰!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那时候的人比现在的你精明多了!只是条件限制、望尘莫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