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华圆田螺怎么养

小中华圆田螺怎么养

人工饲养用于繁殖的亲螺,要求体圆、壳薄、色泽淡褐、个大尾钝、介壳口厣片盖完整、螺壳无破损、新鲜和活力强。种螺来源包括2个途径:一是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成螺;二是可在无污染的淡水水体中进行收集,如稻田、沟渠、湖泊、河流、池塘等。

自然繁殖

雌雄螺同时放养,即可自然繁殖。长江流域一般在3—10月均可放养,种螺规格以60~80只/kg为宜,放养密度为1 950~2 400 kg/hm2。雌雄螺种按8∶(2~3)的比例进行搭配饲养。注意田螺雌雄区别,雄螺体小而长,末端向右内弯曲,其弯曲部分即生殖器,头部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雌螺体大而圆,头部左右两触角向前方伸展,大小相同,厣壳凹平。田螺每年3—4月开始繁殖,6—8月为繁殖高峰期。田螺系胎生动物,雌螺一般是分批产子,每只田螺每次可产15~35个小田螺,母螺产仔后,需翌年同期后才能再次繁殖。刚产出的小螺养6个月后可达3~5 g以上,9个月可达9 g左右。

池塘准备

池塘一般要求水深0.8~1.0 m为宜,pH值7.5左右,溶氧5 mg/L。池塘底泥保持厚度为10~15 cm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取食、栖息等。种螺放养前2~3 d,沿池塘堆肥(粪)3.0~4.5 t/hm2。池塘面积无特殊要求,面积大的可种植一些水花生、水莲、浮萍等水生植物供田螺隐蔽栖息。田螺投放前10 d左右,全池施生石灰1 125 kg/hm2清塘,3~4 d后在池塘四周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池塘养殖中可搭配花白鲢夏花鱼种1 500~2 250尾/hm2。

小米螺养殖

一、稻田选择

养螺稻田要选择天旱不干、洪水不涝的稻田,耕作时不要使用农机操作,不宜犁耙,但必须根除杂草。

二、水质要求

田螺对田水的溶氧较为敏感,当含氧量低于3.5毫克/升时摄食不良,溶氧在1.5毫克/升时开始死亡。因此,田水必须水质清新,溶氧量较高。

三、稻田设施建设

也可在水稻移栽时留下空道,栽秧后1周内,开挖沟宽20―30厘米,沟深13―17厘米的丰产沟,在稻田的进出水口还应设置较密的栏栅或网目较小的聚乙烯网。田埂四周严防鼠、蛇等钻洞漏水,以免螺外逃。

四、田螺的放养和管理

1、放养

人工养殖田螺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公顷9―10.5万只。也可投放种螺,一般每平方米放养种螺0.1―0.5千克。

2、投饵

田螺食性杂,除摄食天然饵料外,可适当投喂一些青菜、豆饼、米糠、蚯蚓等,还可投喂其他动物内脏、下脚料等。饵料应新鲜,仔螺产出后2周即可投饵。投饵的时候,应当先将固体饵料泡软,然后把鱼杂、动物内脏、下脚料等剁碎,再用米糠或麸拌匀后投喂。每天投喂1次,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8―9点为宜。日投喂量大致为田螺总重的1%―3%,并随着体重的逐渐增长,其食量可适当调整。对一些较肥沃的稻田,也可不投饵;让其摄食水中的天然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

投饵时,若发现田螺厣片收缩的肉溢出时,说明田螺缺钙、此时应在饵料中添加虾皮糠、贝壳粉等。若厣片陷入壳内,则为饵料不足,饥饿所致,应及增加投饵量,以免影响田螺生长繁殖。

3、饲养管理

田螺的饲养管理,最重要的是注意管好水质、水温。夏秋,田螺摄食旺盛,又是高温季节,采取冲水换水灌田,降低水温,增加溶氧量。此外,铁、硫等含量过高的水原以及工业废水,绝不能使用,因为这会直接导致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