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南征北战,他本人军事素质是什么样的水准

于都县有着悠久的历史,那它在历史上曾出过哪些名人呢

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于都县隶属于赣州市下辖县,赣南人口第一大县,且土地面积广阔,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县,以北有雩山而得名。因雩字生僻,1957年改雩都为于都。

朱元璋南征北战,他本人军事素质是什么样的水准 - 中国养殖网


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区含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寻乌、安远诸地,素有六县之母及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迄今为止有2214年的历史。

至于历史名人,大家耳熟能祥的,知道有谁?翻开历史课本 ,吾寻查良久,拿着放大镜也没找到可称之为名人的名字。何为历史名人 ,为历史的改革、推进做出过重大贡献或有千古佳作留传于世。被人熟知,有强大的影响力的被载入史册一听便知的人。例如:秦始皇、毛泽东、李白、苏东坡等才能称之为历史名人。

所以说于都一个也没有,于都的彩礼倒是被大家所熟知,应该比当地历史名人更为有名吧!

于都县地处江西赣州东部,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于都历史悠久,名人众多,近代历史上于都作为红色苏区,更是出了一大批优秀革命者。因名人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仅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名人吧!

一、曾文辿

曾文辿,唐朝时期人。自幼熟读诗书,精通天文地理,是唐朝著名的风水师。后传说曾文辿死后尸解,成了地仙,后人尊其为风水形派四大祖师之一。


二、李涞

李涞,明嘉靖年间人。曾历任知县、广西参议、佥都御史、都察院中丞等职,以廉声政绩而知名,还精通诗文,是当时少有的好官。他在宝应任知县七年后被调走时,百姓哭送数百里,并贮净水一罂送与李涞,意谓他清廉如水。

三、何廷仁

何廷仁,明时期人氏。曾师从当时大贤王守仁,深得其真传,在任广东新会县任知县时,依法治政,以德化民,并且修忠祠、辟义椽,祭祀为国死难的县民,在当地很有贤名。


四、宋光国、宋华国、宋昌国

此三人都生在清朝时期,被当时人誉为“雩都三宋”。这三人都是当时著名文人,在文人之间名气很大,为人朴诚,笃于学而勇于行,引领当时文人之风。

以上是在古代历史上的典型名人,近代名人则更多了,丁盛、丁荣昌、方槐、叶荫庭、刘友光、李致远、杨思禄、张耀祠、钟贤文、段德彰、黄经耀、康林、曾庆良、曾雍雅、谢明、谢正浩这十六人都是开国少将,于都近代历史是辉煌的,除了这十六位将军外,还有众多英雄烈士,就不一一补充了吧!

谢谢悟空邀请,不胜荣幸。于都县位于江西赣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经有2214年建县史,是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抗战时期,于都县是赣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红军长征的集结地。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于都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和他们的生平大致。
曾文辿,风水形派的四大祖师之一,幼时好学,长大后隐居黄龙寺,得堪舆大道。传闻他死前让第一将他埋在一个坑穴中,当年腊月他就逝世,弟子听他的话将他埋在那里,命名为“曾仙塘”,之后曾文辿竟然复活,成为了地仙。
丁盛,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跟着党走过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钟贤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基层做起,排长、营长、团长、师长、司令员,一步一个脚印,陪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黄经耀,1961年晋升为少将,也是跟随党一直拼打的老党员。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


康林,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毕生致力与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的获得者。
这些都只是于都一小部分名人,于都人的铮铮铁骨为我国民族独立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据记载,于都县开国将军就有16位,其它为中国作出贡献的更是数不胜数,于都县不应该被人们所忘记!

欢迎大家多多关注点赞,多多评论,谢谢!!!!

于都县是江西赣州的一个下辖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中央根据地形成地之一,历史上诞生过16位共和国将军,这里就以丁胜将军来做一下介绍。

丁胜出生于1913年,是土生土长的于都县人,自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经历了抗日战争、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作战经验丰富,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是班长和连指导员,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旅长和团政委一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了广州军区副司令和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于都老表自古之今,勤劳勇敢,跟工农红军参加二万五长征,老革命我镇水头谢保金,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越的子弟兵无数,都跟党走听党的话,在于都的建设中有很大贡献,我给他们致敬。

朱元璋南征北战,他本人军事素质是什么样的水准

一代帝王一朝臣,都是他的朋友兄弟还有那些敢于出生入死的弟兄为他打的江山。首先朱元璋这个人物他必须得鲜明。他必须有能力拉起旗帜反对元朝统治建立新政府的决心。有了这样一个旗帜鲜明的人物作为一个队伍的领袖然后他有一帮忠肝义胆的兄弟为他出谋划策打天下又有那么气质鲜明的政治口号农民政权占一个噱头众雄而起成就了他一方霸业。

朱元璋一位从农民阶级成长起来的传奇皇帝,被后世称为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评价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纵观历史毛主席就单单点出了李世民和朱元璋,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军事水准还是很高的。那么高在哪呢?

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及见证其军事才能的让后世津津乐道的优秀战役已有答主详细介绍了。我就从《明太祖实录》中截取一段话来说下吧。“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从这段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北伐军事战略。先进军山东然后调攻河南再占领潼关,这样就使得元都孤立无援了,占领元都后再顺势往西一统西北。正式在这种战略下加上徐达和常遇春本身的军事素养才能完成中国统一。从这一点上也能说明朱元璋的卓越军事才能的。

所以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把李世民、朱元璋归为自己的一类人了!同样他们都是伟大的军事家。

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从一名基层士兵一步步把事业做大的,军事水准在帝王中绝对排第一等

最开始他没靠山没背景,投奔红巾军郭子兴,郭子兴看到为人鸡贼,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亲兵,后来甚至把他当作智囊。

作为一个基层士兵能在残酷的军事战争中生存下来,说明他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老兵,他的军事素质从最开始也就可见一斑了。

离开郭子仪时他只带走了徐达、汤和等24个人,靠着这几十人他很快就拉起了上千人的部队,后来又凭借聪明才智收编了一个叫缪大亨的人手下两万军队。就这样,他的实力很快就超过了小心眼的郭子兴等人。

后来他力排众议,决定先打陈友谅再灭张士诚,因为他分析张士诚为人器小,先打陈友谅,张一定会坐山观虎斗,从而不需要两线作战。再到具体的安排他的侄子守南昌等等部署,这一系列操作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军之将的深谋远虑。

所谓军事素质我觉得也并不单单指你多么能带兵冲锋陷阵,因为这样的人朱元璋手下多的是,这样的团长就够了。他需要做的是怎么调配兵马,怎么谋划大局,这样的非得集团司令才行。

这么说起来袁绍就差劲多了,雄据北方,兵多将广,谋士也是一大把,但他骨子里却是一个多谋少断的人,以至于一副好牌被他打烂了。

其实但凡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大将,军事素质、综合能力都很强悍,否则千军万马里为什么要选他做领导呢?徐达、汤和、常遇春这些人又怎么对他服服帖帖呢?

朱元璋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和李世民比肩的,他是卓越的战略家、军事家。

一、听冯胜建议,攻取集庆(南京)。

朱元璋从和州出发,于1356年亲率大军分三路,用了十天攻破集庆,改名应天。

应天的东边镇江屯驻了元朝军队,东南方苏州是张士诚,东北面是张明鉴的起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是徐寿辉(后政权被陈友谅窃取),北面是刘福通。这样朱元璋就避免了提早与强元的决斗。

二、目光独具,力排众议,避开张士诚,先找陈友谅决战。

当时,朱元璋有两个死敌兼邻居张士诚、陈友谅,张的实力弱,打他有把握,灭了他可在江浙一代完成扩张,朱的手下大都主张先打士诚,再找陈决战。但朱元璋分析了两人性格特点:张器小、陈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乐生事。简言之,打陈,张会做壁上观,攻张,陈会倾巢相扑,届时会陷入两线作战,所部命运未卜。朱元璋统一了大臣们的思想,先打陈友谅。

三、一胜龙湾、二胜洪都南昌、三胜鄱阳湖,剿灭陈友谅。

陈友谅先占太平,续攻集庆,元璋听从刘伯温建议,决战集庆。

扬长避短,派降将、陈友谅旧将康茂才诈降,把陈友谅沿秦淮河,引进江东桥,后陈部在龙湾登陆,徐达、常遇春、冯胜率五路大军包抄,杀死陈部两万、俘七千、大船一百余艘、小船数百,朱元璋有了自己的水军。

随后,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攻洪都,朱元璋慧眼识英才,委侄子、官二代朱文正为城防司令,结果朱文正在邓愈等名将协助下硬扛一个多月,打得陈友谅满地找牙。

最终,朱元璋率二十万、陈友谅率六十万决战鄱阳湖。陈部最大的船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号称巨无霸!朱元璋迎难而上,毅然决战。

徐达率舰队出敌不易分十一队进攻,采用群狼战术围攻巨舰,结果俘舰一艘、歼敌千余。陈友谅立马集中几十艘巨舰尾追徐达群攻,结果中军舰队余通海用炮群狂轰,陈部前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毁船二十余艘。陈友谅败不馁,利用船大炮猛优势,狂轰徐达,徐达放弃旗舰,陈狂攻,连续击沉朱和尚几十条船,双方陷入僵持阶段。

陈部虎将张定边突破重围,直扑朱元璋旗舰,斩杀大将韩成、宋贵,幸亏常遇春勇猛沉着,神箭射死张定边。陈友谅连夜开会,认为必须保证集群突击,考虑到船速不一,决定用铁索连船。结果朱元璋抓住战机,派七船满载火药、由敢死队操船放火,友谅被红烧。

四、乘胜灭士诚!

朱元璋乘胜直扑平江城(苏州)。徐 达、常遇春、郭兴、华云龙、汤和等分攻八门,耿炳文、仇城、何文辉分攻城东北、西南、西北,1367年一月至九月,八个月攻陷苏州城。

五、北伐英明决策。

元璋已占江浙、湖广,元仍占北方大部。元璋高屋建瓴,决定先攻山东河南,再图大都。

三个月,徐达、常遇春占山东,又兵分两路攻河南。在河南,打败元守将梁王阿鲁温手下五万余众,俘梁王。

1368年七月,拿下大都。此时元将王保保率十万人占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率二十余万镇辽东,云南仍有十余万。元顺帝派王保保挂帅。王保保率十万反攻大都,他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徐达如不救援,直攻大都;徐来援,他就设伏打援,结果徐打太原,王保保被迫救太原,想打援的被别人打了援,后果很严重,王保保只率十八骑逃脱。

徐达克山西,又平定陕西,1369年朱皇帝又派常遇春攻下上都,杀掉大元宗王庆生、平章鼎珠、俘上万蒙古兵、马三千、牛五万头!徐达又派张温攻下兰州。

休兵多日的王保保动员十余万大军兵分两路,以数万人围兰州,主力十万在险地定西设伏。明将于光救援途中被歼。张温艺高人胆大,率三千人主动出击,击退元军几十里。1370年,朱元璋看透王保保意图,派徐达为帅,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为副帅,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徐达直攻定西,找王保保决战,一路李文忠兵出居庸关攻应昌,逼元顺帝搬家。在定西沈儿峪,徐达实施中央突破,偷袭元中军,十万元军崩溃,仅有王保保与其妻子数人从古城北遁去,至黄河,得流木以渡,余皆灭。李云忠进兵神速,如李靖突袭突厥,一天攻下应昌,元王公贵族及顺帝老婆、孙子被抓,只有元顺帝的儿子逃遁。

后来,在捕鱼儿海,大元被北伐的蓝玉灭了!

朱元璋用兵到了如斯地步,打遍天下找不到对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