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鸭嘴鱼养殖

鸭大舌病为何猖狂

该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以鸭鹅舌头长,上下喙短,舌头被长长的露在喙的外面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由于鸭鹅的舌头被长长的伸出并露在喙(嘴)的外面,使鸭鹅无法采食及饮水,鸭鹅常常因无法进食而死亡。发病较轻的鸭只也常因舌头外漏而影响卖相,造成不收此类鸭只或扣除斤称,出栏时屠宰场每只扣2-3元,致使养鸭户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

自2015年5月份以来经过近两个多月对上百家规模型养鸭场户的市场临床观察和调查研究,并结合行业和网络观点,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本病资料,仅供业界同仁参考。

发病因素

(1)某种药物过敏所致:短时间大量使用含氟抗生素( 氟哌酸、氟苯尼考)、痢菌净、喹诺酮类药物等有关。

(2)饮用水中或饲料当中氟超标,主要发病地区为盐碱 地区、丘陵地区。

(3)缺锰等微量元素或高氟等引起代谢性疾病。

(4)高温潮湿,通风量差等饲养管理因素同样会引发该病的发生。

(5)光照强度多大,造成喙的生长发育异常;

二、流行特点

(1)流行范围逐步扩大

本病于2000年时在我国南方及东南地区个别地区零散发生过,2015年以来包括北方等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在肉鸭养殖比较密集的山东、江苏、辽宁、安徽、河南等地发生率较高。

(2)呈现类似的传染性

本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群体发病,本病鸭鹅均有发生,尤以商品肉鸭的发病率最高。呈地区集中散发型,一个地区只要出现一家发病,就会慢慢向周边扩散。本病死亡率较低,多因无法饮水及采食而死亡。

(3)发病率逐渐提高

刚开始发病率一般为0.1%-0.5%左右,也就是饲养6000只商品肉鸭中发现有20只左右的长舌患鸭。自2015年以来,群体发病率一般在5%左右,以万只为例有的棚发现500-700只,有的少100-300只左右,少的发病率在2%左右,发病率高的鸭群能够达到20-30%。

(4)发病日龄逐步拓展

本病刚开始以20日龄后至40日龄左右的鸭只出现发病情况,目前多发生于10-25日龄左右的肉鸭发病,且主要发生于12-21日龄的肉鸭。少数鸭群于5-14日即有发病现象。

(5)呈现群体独立感染发病特点

同一个养殖小区,使用同一家饲料和同一家的药,还是同一车鸭苗,有的养殖户发生本病,有的养殖户没有发生本病;只要是这该棚出现过本病的,下次再饲养时出现发病鸭只的可能性很大。

三、临床

我们常说:鸭苗是根本,营养是基础,防疫是保障,管理是关键,从这四个角度分析。

1:苗:健康度高的鸭苗是后期生长,产生效益的根本,没有健康的苗,一切都是空谈。从种母鸭角度分析,种母鸭在产蛋前2周免疫细小病毒弱毒苗,其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可以抵抗细小病毒的自然感染。或者讲雏鸭可以从母鸭身上获得一定的“母源抗体”。所以养殖户从鸭苗选择上要选择种鸭场免疫完善,健康度高的鸭苗。

2:营养:营养一般指水和料。水是生命之源,提供干净充足的饮水是鸭群健康的保障,而水是广大养殖户很容易忽视的一点。水线消毒,水线高度,水嘴数量,水的各种指标等等,这些容易忽视的细节,往往会引发大的问题。 大部分养殖户会选择全价料为鸭群提供营养,均衡的营养为鸭群提供健康的体况,能应对各种应激。高温高湿的环境,饲料容易发霉变质,霉菌毒素会导致免疫抑制,降低抵抗力,所以要保证饲料干净卫生,不剩料,不变质。

3:防疫:根据市场反应,1-3日龄免疫大舌抗体后15日龄左右还有较高的发病率,这是因为随着日龄,体内的抗体水平逐步降低,到15日龄左右降到较低的水平,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受到环境中的野毒感染,或者大群健康度较低的情况下,爆发此病。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养殖户在1-3日龄时将防疫剂量由0.5毫升改为1毫升,并且在12-13日龄加免一次。使鸭群抗体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直至出栏。并且在饲喂过程中将抗病毒药纳入预防程序。

4:管理:管理是关键,温度,湿度,通风,密度,环境卫生,光照,分群等等方方面面,总之只有一个目标,为鸭群提供舒适,卫生,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生长过程中的应激。

总结:大舌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做好疫苗防疫,药物做好常规预防,用以上几个角度入手,精细化管理,就可以杜绝此类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