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羊的养殖技术与管理

如何理解荀子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如何理解荀子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一句话出自于荀子的劝学篇,主要是明确告诉我们选择环境的重要性。

蓬是一种柔软的植物,不会自己独自向空中往上长。但是蓬如果长在麻的中间,它也会笔直向上生长。白沙如果和污泥放在一起,那么白沙也会污染变得污秽不堪。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应该选择品德高尚,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这样才能在将来成大事建功立业。

前一段时间,在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里,所有人都在议论:“一个宿舍6个姑娘全部考上研究生啦,太神奇了!”

白沙羊的养殖技术与管理 - 中国养殖网

这6位女大学生平时就很了不起,几乎包揽了她们系里每个学期奖学金的前一二名,六个人光奖状都有厚厚一大摞。她们平时一起学习,面对困难相互加油,优异的成绩离不开相互的支持与鼓励。

她们除了学习成绩好以外,她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有的能歌善舞会表演,有的学健美能走T台。还有的是学生会干部,在学生中的组织活动能力极强。

这就是充满奋斗气息的环境影响,势不可挡的正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

远离没有道德、庸俗低下、内心阴暗的人,整天怨天尤人、说三道四的人也是应该敬而远之的。如果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也会变成一个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的平庸者。

注:荀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在公元前四世纪末期生于赵国;早年在齐国游学,在齐国极受欢迎并享有盛名。后继承孔子学说并进行了改进,不赞同孟子学说。

(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则删除)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说环境对人的影响。人从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把他放在什么环境就会造就相应的人品。

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事例解释。

孟子小时候,一开始随母亲居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学祭拜之事,孟母遂又迁到商市附近,孟子又学会了买卖和屠杀之事。最后孟母又迁到了学校旁边,孟子随学起了礼仪揖让,孟母遂决定在此处定居。孟母正是懂得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才决定三次搬家。不得不说,孟母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

而荀子此处的观点和孟母的观点异曲同工,都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所以,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懂得了为什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意义重大;也就懂得了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朋友要矫情上进有品德之人;为人处世要和三观相同的人一起供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荀子非常有名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强调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环境论是荀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张。

基本释义

蓬草生在麻里,自然会长得笔直,这是因为麻杆本身就是直的,那么蓬草虽柔软,生在密集而笔直的麻杆之间也自然会长直。同样的,一个人即使性情卑鄙,如果处在一群正直无私的人中间,他也会不自觉地改善自我的行为,进而改变心性。因为他的卑劣想法没有施展的空间和余地,所以就被良好的环境耳濡目染,渐渐去掉恶习。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是一种黑色的染料,就算是洁白的沙子,和它掺和在一起,也会被染黑。就像一个本来品行纯洁的人如果长期处在黑暗邪恶的环境里,也会不自觉地沾染一定的恶习,从此败坏心性。

所以,这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之一种,十分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之重要性。而这和他的“性恶论”是密切相关的。

性善论与性恶论

众所周知,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主要分两大派。

一派就是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就是至善的,所以要“养其正气,法于完人”,这样一个人自然有浩然之气,有仁有义。

另一派则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里本来就有很多属于恶的一面,需要谨慎抉择加以规避,要审慎地考量环境的作用。

那么由此而产生了两种派别。一个强调先天,一个强调后天。

  • 儒家的思想派别

意志论和环境论

  • 崇尚先天的意志论者

强调先天的,认为那个至真的我也是至善的,像是天上的太阳,而邪恶只是空中的乌云而已。只要一个人能够扩充其先天自然的本性,那么乌云无论如何也不能破坏他。

此一脉以孟子为代表,直接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出义学的主张。“仁”好比是先天的本体,“义”好比是本体之动用,所以由仁及义,由体及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对于这一派的思想家来说,扩充本性才是一个人修行的唯一核心。这就很符合他们的认知基础,那就是那个先天的本性即是至善的,至正的,至纯的,至美的,如此才可以讲恢复本性这种主张。否则他的思想就没有根基。

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们属于“意志论者”。他们相信个人意志是决定一个人的品质的最重要的东西。后世的儒家里宋朝的张载,程颢,陆九渊,明朝的王阳明等等,比较接近于这一派的气质。

  • 强调后天的环境论者

而对于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来说,他们基本不认为先天的本源是绝对纯净的至善,而是善恶一体的,是混合的。

那么他们的主张自然地会强调后天的选择作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倒不是说他们是绝对的环境决定论者,但他们对人性中恶的一面非常重视,所以认为人的修行就是要有所抉择,区分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隐恶扬善,对于美好的应该去追求,对于邪恶的,应该主动规避。

所以由荀子的影响而进一步产生了法家,比如管仲,李斯等等。而后世宋儒里与之相近的有程颐,邵雍等等。

与佛家的思想对比

拿佛家思想与之对比也比较容易增进理解。佛家有无学众和有学众,有顿渐之分。这和儒家的两派非常像。

主张性善的认为人其实不需要所谓的修行,而只是要认得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以“见性明心”为核心。当见地彻底清净了,实际上就没有“修行”这样的概念了,见地清净的当下就是至真的,不需要再去修个什么,所以他们主张的是“无学无修”,属于宗门。

另一派则认为如果不清除掉自身的恶习,是没有办法开启智慧的,所以走的是渐修的路子。其根基在于守持戒律,去除习气。由闻教而渐修,然后渐至于根本,属于教门。

所以这和儒家的两种流派是非常相近的,可以互相比较来看。

  • 佛家的顿修与渐修

小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荀子的思想体系比较接近于渐修的那条道路,比较注重后天,关注现实的影响因素,属于儒家里的现实主义者。而孔孟一派的“性善论”实则接近于“天真派”,是儒家里的理想主义者

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如此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所以两者皆有可取之处,在学者自己拣择。

这里是鱼生文化杂谈,感谢您的阅读!

环境的重要性!

人是群居的动物,群体的压力和群体的激励,其威力远远大于单独的教育。俗语有云:“独柴难烧,独儿难教”,道出的就是环境的重要,氛围的作用。

蓬草生长在麻的环境里,周遭的麻都是直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蓬草也就自然长直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生长在好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会被同化。“白沙”本来是白的,但如果把它放在污泥之中,它也就无法保持自身的洁白和干净了。

荀子这两句话强调了教育环境、生长环境的重要性。孟母三迁,也是为了给孩子寻找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现在的家长要给孩子选一所好学校,选一个好班级,选一位好老师,也是这个道理。

成年人也要给自己选择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好的工作环境,远离那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公司和单位。入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察环境,凤凰高飞远走,没有梧桐树不会停下来,不是甘露水不喝,洁身自好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