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猪未来行情走势

  1.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市场行情低迷,后期猪价或将有所回升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市场行情低迷,后期猪价或将有所回升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市场行情低迷,后期猪价或将有所回升?

养殖猪未来行情走势 - 中国养殖网

生猪价格已经持续七个月的下跌,市场行情低迷,这些除了非洲猪瘟疫病造成的外,在养猪红利时期进入养猪业跟风养猪的企业不懂生猪生产管理有直接的关系,与养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脱不了干系,首先从年初开始,凡是肥猪几个稍微有点上涨的趋势,马上一些大企业不顾一切地出栏肥猪,将肥猪价格进行打压,造成肥猪价格萎靡不振,跟风养猪企业或者养猪人损失非常惨重。我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的物价是由市场供求状况确定的,与过去的计划经济不一样,计划经济是由政府物价部门决定价格,物价一旦确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维持不变的。物价有升就会有下跌,不可能一成不变,大家养猪人都知道,从春节后到端午节是一年中猪肉的消费淡季,猪肉的消费量很少,养猪人在养殖实践中,一般都特别留意春节到端午节肥猪的出栏数量,尽量减少春节后到端午节期间肥猪的出栏数量。

在非洲猪瘟疫情后的养猪红利时期,养猪的利润特别丰厚,高额的养猪利润和政府补贴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跟风跨界投资养猪,国内规模养殖企业数量增加明显,国内规模猪场从去年年初的16.1万家增加到目前的18万家。这些养殖企业大多数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经营方式,合同式养殖,大量的热钱涌进了养殖业,这些企业擅长的是工业、建筑业等的生产与管理,对养猪是一窍不通。首先是这些企业在不适宜出栏的春节后仍然大量出栏肥猪,犯了大忌,不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而是根据养殖农户的多少组织生产,生产之初不考虑销售,多多益善,大量养殖,尽量签署养殖合同。今年春节后在这段时间内新投资跨界养猪企业争先恐后大量出栏肥猪,造成肥猪在猪肉消费淡季大量出栏上市,形成了肥猪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肥猪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肥猪价格长期萎靡不振,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在猪肉消费淡季造成的低价是很难回复的。其次是养殖企业人为地增加市场猪肉消费淡季的猪肉供应量,造成了市场上的肥猪供大于求的现状,具体表现就是养殖企业大量养殖300斤以上的大肥猪,这是导致肥猪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一些养殖企业在春节后发现市场的肥猪价格持续下降,他们按照工业生产方法囤积可以出栏的肥猪进行继续养殖,渴望在二次育肥期间肥猪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知道大肥猪的出肉量比正常出栏的肥猪多,一般是两头大肥猪的出肉量相当于三头正常出栏肥猪的出肉量,二次育肥使猪肉供大于求,价格就会持续下降。本来春节后就是猪肉的消费淡季,猪肉的销售量上不去,养殖企业的这个不当操作使萎靡不振的猪肉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使肥猪价格一蹶不振。跟风跨界投资养殖企业虽然在优惠政策上是获得政府大量的补贴,但是没有在养猪红利时期赚到钱,在实际生产中亏本惨重,出栏一头亏本一头,得不偿失,许多跟风养殖企业没有赶上养猪的红利期,没有赚到更多的钱,仅依靠政府的补贴和自己的资金是很难熬过去的,养猪红利时期出栏一头肥猪利润超过1500元,现在出栏一头肥猪亏本300元以上,因此首先退场的是这些跟风养殖企业。一些新加入养猪业的企业因为亏本惨重,资金不雄厚和经营能力差的养殖企业就会因为竞争失败而放弃养殖,就会逃逸这个产业,就会被淘汰出局,这部分企业将退出养猪业,重操旧业 。

我认为后期猪价还有希望上涨的,只是现在还没有进入肉食品的消费旺季,肉类消费量不足,养猪人还要继续忍耐一段时间,这个上涨时间并不遥远,中秋节到后就进入了一年中的猪肉消费旺季。为什么说后期猪价还有希望上涨的呢?

我认为,一是进入了猪肉的消费旺季,一旦进入猪肉的消费旺季,就会持续到春节,猪肉销售量增加,价格上涨,立秋后,各个地方的气温将逐渐转凉,特别是中秋节过后就进入了一年中的肉食品的消费旺季,猪肉的消费量将大量增加,肥猪价格相应就要涨价。秋季以后温度下降,是大量制作腊肉和香肠的季节,同时,人们经过半年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有能力购买猪肉。同时,下半年的传统节日比较集中,都是人们消费猪肉的节日。因此,马上进入猪肉消费的旺季,养猪人可以忍耐一下,控制出栏的数量,等待消费旺季的来到。

二是国内生猪产能不足,生猪养殖数量不足,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现在生猪养殖数量仅恢复到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前的2017年生产水平,我国每年生猪的正常递增是5%才能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要,三年就是要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15%以上,所以按照正常发展速度,缺额在15%以上,因此,国内的生猪生产并没有真正的饱和,与正常发展速度比较,缺口还是大的,到秋季后进入猪肉消费旺季,肥猪供应的缺口就会显示出来,猪肉价格是要上升的,而且上涨幅度是相当大的。现在市场上出栏肥猪过多是由于养殖企业按照工业化的管理方法进行养猪,过于集中出栏肥猪,在猪肉的消费淡季谁去大量地购买猪肉,消费量没有得到有效的增加,显得现在养猪数量已经饱和了的假象。因此,许多人认为现在养殖的生猪数量过多了,其实不然,生猪产能是不足的,养猪人不必要匆忙出栏肥猪,忍一下,减少市场肥猪供应量,使出栏肥猪数量达到供需平衡,价格就会回升。但是竞争仍然存在,一旦市场肥猪价格上涨,马上就会有养殖企业大量出栏肥猪将价压下来。在这场竞争中,资金不足或者是在养猪红利后期进入养猪业的优质企业或者是依靠购买配合饲料喂猪的中小型养殖企业将面临淘汰。

三是近期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也大幅度减少,这就使得这些国家不得不加大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同时,国际粮食价格的涨价,造成肥猪生产成本的增加,国外猪肉价格上涨,进口利润不如过去,猪肉的进口量就逐步减少了。进口冷冻猪肉的大量减少,就会使国内猪肉价格稳定,然后缓慢回升。

四是政府和各个地方收储肥猪工作的启动,存栏的大肥猪将会大量减少,肥猪能够达到供需平衡,价格就会明显地提高。如果肥猪价格继续下跌,政府的收储就不会中断,中秋节后生猪价格会上涨,养猪将告别亏本时期,进入低利时期。现在出栏的肥猪一般是在春节前前后后开始育肥的,仔猪价格非常昂贵,平均每斤成本12.33元。如果每头仔猪价格低于300元,每头利润500元,肥猪生产成本每斤为9元左右。

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仍较为明显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呈显周期性特征,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一般3-4年为一个周期。所谓猪周期是指遵循“母猪数量减少——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母猪补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母猪去产能”的一个循环,市场价格机制推动产能变化是猪周期的成因。

以往发生猪肉价格大幅失衡,国家层面会通过政策、资金、行政手段等方式促使猪肉价格尽快回调。自2021年9月起,国家坚持以预警调控为主,通过抓住“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指标进行生猪产能调控,平滑猪周期的波动,未来猪价或将减少大幅波动,整体较为均衡。

猪肉价格处于最新一轮周期调整后的低位

2000年以来,全国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如下波动周期: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4年、2014年至2018年各为一个完整周期,大周期中也存在若干个小周期。最近一次猪周期发生在2019-2021年,2019年受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出栏下降,猪价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均价涨幅较大。2020年,虽然产能在逐步恢复,但因为前期产能去化幅度较大,因此2020年生猪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全年猪价在高位波动。2021年,产能基本恢复,市场供应明显回升,猪价快速下跌,目前猪肉价格处于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在2021年7月开始进行能繁母猪去产能,能繁母猪数量连续下降,目前能繁母猪处于合理水平。

政策积极响应猪周期波动规律并逐渐侧重长效调控

2019年非洲猪瘟爆发,猪瘟防疫事关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肉食品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推出一系列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短期政策包括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增加信贷支持、压实猪瘟防疫工作等,长远性政策包括制定生猪产能管理方案、制定猪瘟疫情防疫方案等。

展望未来,政策对于生猪养殖的管控更侧重长效机制、提前预警,未来几年生猪养殖行业价格波动有望相对平滑,而商业化育种实现品质改良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猪价短期上涨属正常反应,缺乏长期上涨动力

从2019-2022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变动情况来看,在经历2019年非洲猪瘟时期,生猪存栏量显著下滑,导致猪价明显上涨。2020年生猪存栏量仍未恢复以往水平,故全年猪价在高位波动。2021年以来,生猪存栏量已基本恢复猪瘟前水平,供给充足,猪价下滑。

进入2022年以来,生猪存栏量有波动下滑的态势,从价格上看,2022年4月以来猪价呈现上涨态势,表明行业不断推进去产能后市场价格迎来回暖。但整体来看,目前生猪存栏量仍处于历史高位,生猪存栏量充足,中长期涨价难以持续。

而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从能繁母猪到肥猪出栏需要10-11个月养殖期,即能繁母猪的数量能够影响10个月后生猪出栏数量。2019-2021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上涨,主要是非洲瘟疫之后的产能扩大;2021年7月拐点以来,能繁母猪开始进行去产能,连续9个月产能不断下滑,截至2022年5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9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2.2%,产能正常,处于绿色区域。

2022年4月以来猪价上涨,更多是产能调减后市场的正常反应,但随着5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回升,且能繁母猪仍处于合理区间,未来猪价缺乏进一步上涨动力。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