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稻养殖管理办法最新

  1. 水稻种植管理技术

水稻种植管理技术

播前开沟做畦,建立沟系。直播稻沟系要有围沟、横沟、竖沟。先开好围沟,然后每20m开1条横沟,竖沟按畦宽2.0~2.5 m开挖,沟深18~20cm,上口宽18cm,下口宽15cm,做到沟沟相通,灌排通畅,或利用前茬的原有沟系加以清沟整理。直播水稻比育秧移栽水稻播种期迟,应主动抢早播。前作腾茬后应迅速施基肥,基肥要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化肥搭配使用。一般施腐熟家杂肥15 t/hm2加45%的高效复合肥450 kg/hm²。

茎叶处理:对未进行土壤封闭处理的水直播稻田,在水稻秧苗3叶至3叶1心时,选用2.5%稻杰(五氟磺草胺)油悬乳剂900 mL/hm²,对水600 kg均匀手动喷雾,施药前先排干水层,药后36 h复水并保持5 d以上。

管控施肥 水稻进入了发育生长期后,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我们要适当的减少氮肥的使用量,转而增施一些钾肥,从促花肥开始后每个叶龄期间就施加一次,这样能够增强植株吸收钾肥的能力,达到增加稻穗重量,增产的效果。

3杂草和病虫害防治 如今除草已普遍应用除草剂,不仅可以消灭稻田杂草,又可减少大量的繁重劳动。分蘖期要防治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恶苗病、褐斑病、白叶枯病。虫害有二化螟、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等。应及时检查,及时防治。 3穗期管理

水稻种植管理期间要适时节水灌溉,具体更具生长阶段不同进行。分蘖期少水,返青期的时候加深水位,避免失水。抽穗期的时候需要的水分更多,至少也要维持两厘米深的水层。生长发育期消耗的羊粪多,要及时补肥,尤其是钾肥。抽穗期时要很好的控制温度,避免遭受损害。此外,还要注意适时收获。

水稻的种植管理技术:

一、做好水肥管理

1、适时晒田

当前一季稻处于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水稻直播密度大,封行早,够苗后要及时晒田,晒田要适度,晒至脚踩不陷泥、田间开小裂缝为度,可以适度多次轻晒,促进水稻根系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若是浅沙田快,宜采取勤晒、轻晒、多次搁水。

晒田时间长短要因天气而定,夏季气温比较高,晒田天数要短,晒田过度会容易造成生理性缺水、缺素,出现叶片发黄、生斑等症状。晒田过度的田块建议及早上水,进行浅水间歇湿润灌溉。若气温适度,晒田天数应多些,晒田时间一般控制在5-7天。

进入幼穗分化后看天气灌水,高温季节可适度灌水或采取日灌夜排降低田间温度,谨防高温热害影响孕穗抽穗,正常气温可采取浅水(水层2-3厘米)灌溉。灌浆结实期田间采用间歇灌溉,干湿交替,以利养根保叶,防早衰,收割前7天断水。

2、科学施肥

水稻即将进入拔节孕穗期,要抓住时机施好穗肥(时期和配比用量合适),有利于促进孕大穗,提高成穗率及每穗实粒数,谷粒饱满而高产。有的农民按照传统施肥,容易出现穗肥施用过迟或施用不足,虽早期苗数多,但因穗肥施用不当而出现穗小,成穗低,因此产量不高。

水稻封行后开始进入需钾高峰,钾在水稻体内起的最大作用是物质转化和转运,对穗粒数起决定作用,因此穗期要重视钾肥的施用。穗肥在晒田复水后施用,每亩用氯化钾15-20斤,少量施用尿素,优质稻可不追尿素。

水稻直播种植技术与管理

二、防好病虫害

水稻直播田密度大,田间湿度大,二化螟、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容易发生,特别是纹枯病、稻飞虱,较移栽、抛秧的田块发生多且严重。密度大的田块,建议在水稻拔节前后施药1次,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根据虫情合理配药,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的药剂宜加入,即使纹枯病、稻飞虱发生较轻,要重视预防。

防治纹枯病可选用噻呋酰胺、噻呋酰胺·己唑醇、肟菌酯·戊唑醇等药剂防治,噻呋酰胺是防治纹枯病的特效药,而且持效期长达30天,用于预防适合用噻呋酰胺或噻呋酰胺·己唑醇。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蚜酮、烯啶·吡蚜酮或三氟苯嘧啶,三氟苯嘧啶是新药,成本高,但持效期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