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花的养殖方法

  1. 白芨价格很高,为什么有些农民不愿意种

白芨价格很高,为什么有些农民不愿意种

不要去追求卖最高的价格,能卖最高价格的人,那是个例、例如是定制的,他需要按照客户的要求种植、而且量不多的、对于种植的地理环境、施肥、打虫、加工等都有要求的。

开始能把白芨卖得贵、是因为种植户比较少,当种的人多了、市场上的库存量大了,价格就下降了。

很多的商品开始时价格都不贵,刚进入市场、经过商人们的宣传、在口口宣传中、往往会夸大了白芨的药理作用,由于市场上量少、买的人多了,价格就水涨船高。

白芨花的养殖方法 - 中国养殖网

当农户知道了这个价格后,就大家都去种植、而白芨只能做药,销量不多,种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又回落了。

白芨是中药,中药每年有专门的中药种植户在种的,专供医药部门收购、一般都能够达到市场需求的产量。

农户对市场销售信息渠道知道的很少,农户种植出来的药物很难有销路。

农户对于新的市场需求不敢去迎合,因为农户抗风险程度低,只有当看到别人赚了钱、大家都大量种植时、才盲目跟风,往往成为了最后一波的韭菜,最后没人收购、大多烂在地里。

正是因为这样、靠种植发财的农户不多,所以农民才大多数都去城市打工赚钱,而家中的土地荒着没耕种。

从农户中的收购价到市场的零售价,这中间会经过几手倒腾的,这中间有运费、保存、折损及工钱,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农民不应该去追求卖的最高价,中间还需要经过几批中间商赚钱呢。

上面所述就是最高能卖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农民也不愿意种的原因。

白芨作物一种普通常见中药材,在药用方面历史悠久,价格一直平平淡淡。但是随生物科技的发达,白芨的其它价值,像美容、园林观赏等方面价值的发现,白芨的市场价格开始一路飚升。曾经在互联网上,白芨的价格一度上升到每市斤一千元,这个价格可以与野生人参相媲美。可是在市场行情如此之火爆的情况下,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植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市场短时的好行情催生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市场供大于求

白芨在市场上短时间内出现高价,自然有它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确实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白芨价格快速上涨。另一方面不排除市场有人炒作的可能。不管是哪种原因,只要白芨价格突然上扬,有利可图,并且利润十分可观的情况下,必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跟风种植。加上白芨在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等地都能正常生长。人工栽培一旦泛滥成灾,结果可想而知,当市场上白芨堆积如山时,它的价格就会快速跌落。白芨价格由神坛跌入地狱,此时农民再种植,当然时无利可图,那么农民种植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二,农民种植白芨收入不如外出打工强

我的邻居前几年开始种植白芨源于农村精准扶贫。白芨种子是由精准扶贫项目组分发到村委,然后再免费派发给贫困户种植。我的这位邻居当初领了两亩地种子,种植的时候村上说,等白芨收获后,有中药材公司上门收购,优质白芨价格不会低于120元每斤,最差的也会开到60元每斤。邻居一合算,还不错,于是就开始平整田地播种。白芨生长需要分株栽培才能生长的更好,一年至少分株两次,经过两年时间的生长才能长出肥硕的白芨,如果是售卖干品,采挖后还需清洗晒干,只有色泽的的白芨才能卖出个好价格。

去年秋季,白芨到了采收的季节,村委前前后后给邻居联系了好几家收购商,但是压价太厉害,没谈拢。后来一家收购商看着邻居家种的白芨品相还不错,同意收购,但是价格只能开到四十每斤,而且要干货。邻居咬咬牙,一口气把两亩地白芨全挖了,连种子都没留。最后一算帐,两亩地白芨收获了四百来斤,收入一万六七千元。如果去除肥料、人工费,这帐就没法算了。两年多时间,挣了一万六,如果和外出务工收入相比,也不知道差几倍。后来,我也分析了一下,我邻居种植白芨不挣钱,一方面是规模不大,收购商不愿意来收购,所以压价。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白芨价格确实不高,加之邻居种植管理技术有限,想获利似乎有难度。

综上不难看出,就是因为白芨价格曾经过高,引起了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市场白芨过多,价格下跌。再者农民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小规模种植,管理不方便,比较费工费时,既使收获了,价格主导权不在自己手上,因此很难获得较好的种植效益。农民很质朴,但是吃亏领教这种事他们还是知道的,所以农民也就不愿意种植白芨了。

在本来不适应种的药材,却号召农民种药材,说亩产多少斤可卖多少钱到时回收。结果,叫农民气得直上吊!

那一年,专家领导们号召种一种中药材。要求每个村组种二百亩,种苗由上边发给农户,到时侯统一收购,一亩地可收入两千五至三千元。说是惠民政策干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富起来!

农民考虑到由政府扎本不掏自己的钱就种了。可是没想到如何管理,能不能打药治虫、除草等问题;专家领导布置了任务就走了。农户问村干部,干部说不知道那玩意儿治啥病咱也没种过。

秋天来了该收庄稼了二百亩药材成了草原。药材该啥时间收啊!收了咋样凉晒,卖给谁?农户们又问村干部。村干部答复说:该犁,犁!别耽误种下茬庄稼好吧。

后来传出话,号召种药材的领导调换岗位了;又听说专家认为土质不太适合当地种这种药材,品质太差达不到要求,专家也不见了。弄了二年半,药材苗是政府买的单!农户的地咋弄,白种一年谁给损失,找谁呀?找谁谁不买账。

最高卖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为何农民却不愿意种?

中药材种植,是近年来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在农村,很多人都说药材种植就是骗局,见效慢不说,能不能销售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往往都是借签约之名卖种子,待农民几年后可以售卖药材时,却找不到了收购方。白芨虽然近几年价格涨幅较大,但是农民愿意种的却不多,原因有很多。

白芨的繁殖方式:

1、种子繁殖

白芨属于兰科植物,种子细小似粉末,普通的农民很难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栽培。很多人都喜欢兰花,都见过兰花种子,能通过兰花种子育苗的少之又少,但凡兰科植物种子育苗,都需要专业的科研机构通过无菌组培才能获得良好的种苗,这在农村,是很那实现的;

2、分株繁殖

白芨人工种植时,通常选择分株繁殖,在秋冬季节挖出块根,或是在春季出苗后进行分株,通过对块根假鳞茎的分株,从而进行规模种植,选择假鳞茎时,一株成年白芨,可分为3-4株,每颗分株出来的假鳞茎需要有芽点,否则难以出苗。

种植风险较大,农民种出药材后难售卖或难获益

白芨以贵州野生药效最佳,在云贵高原早年种植白芨的不少,贵州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我们黔东地区,有野生分布,但是种植的人少。前几年周边县份有人种植,当初是什么种苗公司到村里找农户签约,购买他们的种苗,当药材具有商品性时包回收,可是两三年后,白芨药性达到,已经具备商品性,但是收购商再也找不到,有零星药材商贩进村收购也是把价格压得很低,不到20元一斤鲜品,去除成本,盈利并不多。

栽种种苗成本较高

农民在种植白芨时,通常都是通过购买分株繁殖的种苗进行栽植,种子繁殖多数农民没有具备的环境及技术,无法实现,而种苗分株繁殖,所需成本较大,单株种苗在1.5元左右,亩栽6000株左右,多数农民是无法承受的。

收益期长,风险较大

白芨属于多年生草本,从种苗到具备药性采收,需要2-3年时间,时间过早,无产量,过晚,投入成本较大,且种植过程受到市场行情影响,价格浮动较大,虽然网传上千元一斤,但是农民真正售卖时,价格低了很多,这也是很多人不愿种植的原因。

中药材种植,农民缺的是技术与销售,比如近年来价格较高的重楼,也叫“七叶一枝花”,价高时也是上千元一斤,到了今年,价格只有500一斤还很少有人要,白芨跟重楼一样,都是不错的药材,而且在我们黔东地区有着不少的野生资源,但是农民真正种植的却少之又少。朋友们,你的家乡有人种植白芨吗?现在价格如何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了解更多农村趣事及三农知识,点击关注【下坝毛哥】,带你一起,知农事、亲自然、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