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花的名人有谁呢

  1.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此句出自《春山夜月》,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热爱山水,并享受其乐的畅快心情。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名句,它历来被广大读者称道。

“月在手”“香满衣”视觉和味觉综合运用;“掬水见月”,可见水清。“弄花香衣”,能想花味;“掬水”“弄花”,动作细节描写恰到好处。

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童心不泯,雅兴悠长。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唐代诗人于良史写的,出自他的哪一首?何义?

养殖花的名人有谁呢 - 中国养殖网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于良史之《春山夜月》中,全诗文如下: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其诗中名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恰到好处,令人佩服其高超的艺术展现力和久远的生活阅力。

夜间里,我捧着泉水,就好象月亮在我的手里;当我又钻进花丛里,戏花儿久了,连我身上的衣服都粘满了香气。

《春山夜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全诗,作者按时间顺序,再结合自身感受,维妙维肖地绘就了一幅“春山夜月”图。

先是“赏玩夜忘归”,紧接着就呈现出一系列景致。不是白描,而是借助“掬、弄”之动作状态,来反映春山夜里“水清月明、花香袭衣”之壮美!

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通过对春山夜月之描写,坦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且乐此不疲倦倾心赏月的畅快之感!

总之,于良史《春山夜月》,将山泉与明月合二为一,将花香与衣衫浑然一体。形式上虚实结合,实际中却物我交融,意境非凡!

扩展资料:

于良史,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卅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

唐玄宗天宝年间(756在世,他仅存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最为著名,其《春山夜月》中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为千古流传之佳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原创)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是一首《五律》。描写的是春山月夜郊游,乐而忘归的逸兴。

一、作者简介

于良史的生卒年代不详,其籍贯和身世也难以查考。大约在唐玄宗天宝末年入仕,曾作过侍御史。追随“大历十才子”,他的诗清雅,工于形似,也有不少描写风景的好句子,《全唐诗》中收集了他七首诗。《春山花月夜》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原诗如下: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椈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词语赏析:

“胜事”,美事。

“深”,指深深掩隐。

三、试译如下:

春天夜里在山林游玩,

有很多美丽的景和物,

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物,

一直玩到了深深夜晚,

连回家这事都忘记了。

在这时候用你的双手,

捧一捧清澈的山泉水,

那轮晶莹剔透的月影,

便在你手中轻柔依偎,

抚摸一簇鲜艳的山花,

衣衫沾满浓郁的芳菲。

春游的雅兴十分浓烈,

哪管它路途是远是近,

已经到该回家的时候,

可怜惜这芳菲的花草,

她却让我百般地沉醉,

懵然间从远处夜风中,

传来一阵悠荡的钟声,

放眼远处的楼台琼阁,

深深地掩入在山林里,

一片朦朦胧胧的黛翠。

四、赏析

这首诗题目本来就富于强烈的诗意,诗人用淡雅的笔触,意境幽深地描写出春天山上的美景,在这美景中,不失春夜的月光。读者含情地在吟咏中,浓浓的芳菲香气四溢,这时用手捧起一捧清冽的泉水,月儿的倩影便映照在手中。这时只觉得春夜山中的芳菲沁人心脾。向南望去,突然听到暮钟悠悠地传来,远处的楼台琼阁依稀,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夜景色,让人陶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本诗的警句。将月“捧在手中”,是视角的虚幻,“弄花”而“香满衣”则是嗅觉之感,实实在在的。这样一幻一真,人情物态两相交融,让人读来妙趣横生。

第二联的“掬”、“弄”二字在诗中特别传神,是此诗的精妙锤炼的精华。可见作者功底十分深厚。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作者从亲身感受春山夜景,创作出这篇《五律》诗,是从实践中而得来,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的创作,因此给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向往这春山的夜景。

作者从郊游春山夜晚表达出祖国山河的多彩和壮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您好谢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唐代中期诗人于良史的《春山花月》。《春山花月》是诗人于良史的五言律诗,为一首写景诗,收录在《全唐诗》中。

诗歌原文: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袖。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花月》这首诗,诗人主要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美景,并融入到这美好的景色中去,物我两忘。诗人描绘出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花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

诗歌开篇两句交代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表达了诗人醉心于自然景物,物我两忘的心境,惜春惜时的人生之态,又仿佛是对心中女子可爱之处的回忆与描摹。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所以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是与篇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动人诗句分不开的。

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756—758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

于良史非常善于写五言诗,其诗清丽超逸,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 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闲居寄 薛据》),而这首《春山夜月》更是其成名之作。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首联即破题,总揽全诗意境。“春山”和“夜”点明了本诗的节令、时间、地点。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诗人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

开头这两句 ,不仅点明了特定的描写对象,而且限定了特殊的景色氛围。也对作者的行为作了明确的交代,形成一、二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 “胜事”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把诗人的自我形象置于春的夜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

而以下的六句,都是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那究竟是什么“胜事”,令诗人流连忘返盘桓至黑夜?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仅仅两句,却足以把一个“胜”字展现得淋漓尽致。“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兴起忘我,乐山近水,天然偶成。

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现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

“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更有“掬”字 、“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且这两句形成了本诗的高潮,为接下去的诗句淡去涟漪做足了心情。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置身山中月下的美景,诗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一步一醉,一举一顾,面对无限春色,怅然若失“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兴之所至,那管山水远近?欲去还回,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我不仅怀疑,这么女性化、细微的、敏感的诗句,定是有一位女子在侧。或者心中的女子又以神秘的方式来云雨,让诗人无忘春山?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欲去”如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之际,夜风送来了悠悠的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掩映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处,由声音引出楼台,声色并作,以动衬静。虽是远景,但仍然是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既照应首联的“多胜事”,又同颔、颈两联中近观的感受相对照,描绘了春山的恬静幽美。

这两句,让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那南面的钟声,难道不是催促诗人的信号吗?让诗人与相恋的女子只能隔离翠微深处。

整首诗清淡闲雅,超凡脱俗,特别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即是实景,又是描摹。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娴静的女子在爱人身边调皮的神态,不知我的理解是否就是诗人的内心深处的寄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