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羊养殖户有多少

  1. 河南哪里有养羊的
  2. 河南养羊大县排行
  3. 广东翁源李姓族谱~~
  4. 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一个有名的寻根之地,有多少姓氏是从这里迁移出去的

河南哪里有养羊的

河南的养羊大县有:正阳县,西平县,邓州市,唐河县,固始县,杞县,太康县,许昌县,叶县,鄢陵县,临颍县,临颍县,遂平县,禹州市,汝南县,长葛市,西华县,尉氏县,卫辉市,商水县,新蔡县,汝州市

河南的山区,农村都有养羊的,还有专业的养殖场里也有养羊的。因为,在农村里,每家每户一般都会养几头猪,几只羊,有的农户还会养的更多,既能换回经济效益,也能不贴家人吃肉。所以,在河南的多数山区,农村里都有养殖养的地方。

河南养羊大县排行

河南的养羊大县按照农业部公布的有关信息,试推荐排列如下:正阳县,西平县,邓州市,唐河县,固始县,杞县,太康县,许昌县,叶县,鄢陵县,临颍县,临颍县,遂平县,禹州市,汝南县,长葛市,西华县,尉氏县,卫辉市,商水县,新蔡县,汝州市……。

广东翁源李姓族谱~~

【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一个有名的寻根之地,有多少姓氏是从这里迁移出去的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段话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出去的。

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涉及山西的移民活动应该事属无疑。而根椐谱牒统计,祖先来自此处的涉及11个省的227个县。移民人口达到百万以上。

那么洪洞县及洪洞县周围有多少人口呢?能支撑百万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徙。国内目前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的,由于大部分传说和族谱,都把洪洞移民时间定在明初洪武与永乐年间。应该说这个版本距离这个时段还不太久远,但全书就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移民的事情,更没有提到大槐树或老鸹窝。

根据该书的统计,洪武24年,洪洞县有11900户,92872口。永乐10年,有11592户,87775口。成化8年,有11448户,98240口。如果这些数字是可以信赖的话,那么永乐年间比洪武年间少了三百多户,近5000口。成化年间也是许多地方记载从洪洞向外移民的一个时期,这时的户数比永乐时少了一百四十多户,但人口却增加了一万多。这该如何解释?

至于大槐树,在万历年间的《洪洞县志》,根本没有一个字的记载。顺治年间的《洪洞县续志》以及康熙年间的《洪洞县续志》,也没有任何记载大槐树、老鸹窝以及洪洞移民的资料。

至于民间的谱牒,更有前后不搭、以及人云亦云的嫌疑。比如河南省济源市南水屯村的张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写着:“始祖威卿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济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可是根椐墓志移刻而成的碑石曰:“公讳威卿,乃济源世家也。其所居曰沁阳,里曰堽头,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发庐。囗厥先祖其便,囗以居焉。”十分清楚的是,这回撰于洪熙元年二月、距离所述时件仅二十多年的墓志,不仅没有提到这位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的经历,反而写明他是这里的土著。

综上,对于传说或族谱明确是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就如同本人祖谱记载:“据说远古祖是云南人,祖籍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三甲驻六甲社大山夼杨家”。这个云南应该就是史学界和学术界争议不断的小云南了。小云南究竟是哪?众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大槐树移民与小云南是哪里一样,注定也是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