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苏东坡遭妒忌被贬的原因是好耍小聪明刻薄,你认为呢

  1. 有人说苏东坡遭妒忌被贬的原因是好耍小聪明刻薄,你认为呢

有人说苏东坡遭妒忌被贬的原因是好耍小聪明刻薄,你认为呢

对原本讨厌他的人而言确实如此,但这只是这类人自我安慰的麻醉剂。苏东坡为什么遭妒忌?是因为他的才华无人能及,使我必为第一的人,实在受不了!所以妒忌他。对于眼目高傲的自大狂来说,别人的优点、成就,便是他痛苦的根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便无厘头地贬损、伤害苏东坡。被压痛了被割痛了,就呻吟一声,喊一句痛,便是苏东坡在那些自大狂眼中的小聪明刻薄。理由不成问题,只是现找而已,因为妒恨早已有了。所以,特朗普、彭佩奥不住地诋毁中国,也是同他“美国第一”的执著相关联的必然。

有人说苏东坡遭妒忌被贬的原因是好耍小聪明刻薄,你认为呢 - 中国养殖网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聪明而不刻薄,才高八斗,学识渊博。是北宋文学杏坛耀眼的明星,为人耿直,自持才高不与时政同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王安石斗文,遭贬在所难免,也算好事,如果总是和老大在一起,伴君如伴虎有性命之忧,无奈的聪明吧。刻薄有一点只是文字游戏而已,对他的仕途没有太大影响,路线和站队至关重要,才华只是做事好赖之分,德才兼备者干事业会出色,有德无才的事业略显平庸,取决与老大想用谁了。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聪明而不刻薄,才高八斗,学识渊博。是北宋文学杏坛耀眼的明星,为人耿直,自持才高不与时政同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王安石斗文,遭贬在所难免,也算好事,如果总是和老大在一起,伴君如伴虎有性命之忧,无奈的聪明吧。刻薄有一点只是文字游戏而已,对他的仕途没有太大影响,路线和站队至关重要,才华只是做事好赖之分,德才兼备者干事业会出色,有德无才的事业略显平庸,取决与老大想用谁了。

导语:

东坡先生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文采出众。他那种乐天派的性格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更是让他成为后世楷模的重要原因。

不过很多人觉得苏轼之所以各种被贬谪,那是因为他常常耍小聪明,而且说话实在是太刻薄了,那么真相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苏东坡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呢?其实是我们误解了这一点,正是因为他直言不讳的性格,才显得他更加可爱。

01苏轼得罪王安石,是认为他变法过于极端。

北宋最大的一件事,那应该就是王安石变法了。当时宋神宗非常看好王安石,面对北宋贫困积弱的局面,他希望王安石能够像商鞅一样,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王安石成为首相以后,将自己对变法的所有理解,一股脑地全部付诸实践。一个人的想法总归是有局限性的,就算是一个团队,如果独自掌管朝政,也不免会有缺漏。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宋史》

可是王安石看不到这一点,他认为要想变法,就得彻底。为此他颁布了很多法令,一次性全部实行了下去。

这可把北宋百姓给吓傻了,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大的巨变。一时间民间根本适应不了。而且执法者也不知道分寸,所以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 对此苏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变法的确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变法的条例,其实应该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股脑全部实行。
  • 而且变法的这些法则当中,有一些是值得商榷的,应该在群臣商讨过后,才能逐一实行。如果贸然在民间实行,绝对是适得其反的。
  • 苏轼的建议十分中肯,可是已经位极人臣的王安石,对此却不屑一顾。他认为苏轼这个人迂腐沉闷,留在朝中不仅对变法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会阻碍变法大业。

所以王安石出面,将苏轼给打发到外地去了。因为王安石的一意孤行,最终他得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手下人吕惠卿等人背叛了王安石,变法大业付之东流。

可以说如果王安石能够放慢脚步,任用苏轼这种理智型的人才,变法大业或许能够得到实行。一旦变法成功,北宋的未来简直不可限量。

02苏轼得罪司马光,是因为司马光彻底废除变法。

贬谪在外的苏轼,其实也过了不少逍遥自在的日子。他在地方上的政绩,足以证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大文豪,他更是一位懂得治理地方的父母官。

  1. 他在杭州做通判的日子里,通过对六井的疏通工作,疏浚了西湖。在密州做知州的时候,曾写下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诗篇。
  2. 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曾经帮助徐州百姓共同抵挡住了水患,并且上书朝廷建造堤坝,使得徐州来年再也没有水患。
  3. 调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在地方上实行比较折中的新法,因地制宜,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便民法则,赢得了当地人的一片赞誉。

结果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丢了性命。等到司马光这些守旧派上台以后,苏轼重新得到了重用,他从黄州团练副使,一路升迁,一直做到了翰林学士知制诰。

很显然司马光是比较看重苏轼的才华的,当年司马光和欧阳修都非常欣赏苏轼。这回苏轼按道理是要飞黄腾达了。

轼曰:"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三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及唐中叶,尽变府兵为长征之卒。自尔以来,民不知兵,兵不知农,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天下便之。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光不以为然。---《宋史》

可是苏轼又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了,那就是怼。当时司马光是守旧派领袖,他们认为变法就是有违天道,应该要遵循老祖宗的所有规则,所以就将变法的所有法则都给废除了。

这等于说王安石变法彻底宣告失败,当时是宋哲宗年间。这一段时间,苏轼上奏司马光,认为他这么做太极端了,变法虽然有过分的地方,但是也有好的地方。

苏轼认为应该取长补短,将变法中好的部分保留下来,这么一刀切的做法,绝对不适合当时的北宋。

苏轼的这番建议,遭到了司马光的强烈谴责,他认为苏轼已经成为了王安石一党,所以司马光将苏轼再次贬谪出去。

03苏轼得罪宋哲宗,是因为名气太大了。

得罪司马光还算是好的,毕竟司马光也算是君子。被贬外出的苏轼还能成为杭州太守,属于封疆大吏了。

可是司马光去世以后,新党人重新执掌朝政,他们对苏轼可就没有那么手下留情了。他们将苏轼从杭州一路贬谪,相继贬谪到惠州、儋州等地。

  1. 苏轼在路上虽然比较辛苦,也相继失去了亲人。不过他乐天派的性格,却支撑着他始终坚持着。在历史上,但凡遭受如此贬谪的人,一般早就死了,可是苏轼却不是这么脆弱的人。
  2. 苏轼在路上写下了各种豪放派诗篇,所以他的官职是越做越小,可是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大到宋哲宗都认为苏轼应该回来了。
  3. 所以62岁的苏轼被贬谪儋州之后,宋哲宗一度想让苏轼回来。可是苏轼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一直有人在传唱苏轼回来以后,一定会成为朝廷的首相。

为此蔡京等一批奸臣担心苏轼抢了他们的风头,所以也在宋哲宗耳畔煽风点火,说苏轼的名气太大,大家认为他肯定要做首相。

八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轼乞补外,以两学士出知定州。时国事将变,轼不得入辞。既行,上书言:"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陛下临御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群臣接。今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难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不效愚忠。”---《宋史》

这么一来宋哲宗可就不高兴了,官员的任职那是皇帝的权力,哪里轮得到这帮人说三道四的?所以苏轼就没有被派遣回来。

后来宋哲宗去世以后,宋徽宗上台大赦天下,苏轼这才有了重返中原的机会。可怜苏轼漂泊半生,只愿在常州终老,结果船刚到常州,他就病死了,享年65岁。

总结:苏轼的人生观中,吃是不可以讲究的。

不管走到哪里,苏轼都很乐观,为什么如此乐观呢?其实离不开一件事,那就是吃。苏轼对吃的研究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 他被贬谪到黄州时,自觉无聊,就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不要小瞧这件事,当时的北宋人不怎么吃猪肉,因为不会做。结果苏轼却找到了制作东坡肉的做法,因为猪肉价格便宜,所以他吃了个大腹便便。
  • 他被贬谪到惠州的时候,每天都能吃三百多颗荔枝,真不知道杨贵妃如果知道了,会不会十分嫉妒。在惠州他还发现了羊蝎子的吃法,为此在这儿足足吃了4年羊蝎子。
  • 就算是被贬谪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苏轼都没有忘记吃的这一项技能。他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好吃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生蚝。为此他还特地写信给自己的大儿子苏迈,表示生蚝太好吃,不要告诉别人。

可见苏轼被贬谪的这一路上,其实他并不寂寞。各种美食伴随在身旁,就算人生遭逢艰险,他也能够挺过来。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