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生鱼养殖

  1.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这句话乍一看有些夸张,但其实说的是事实。不过,在自然界中,动物都在食物链之中互相的克制,所以并不会发生在没有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物种泛滥的问题。那么,“100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这句话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宁德生鱼养殖 - 中国养殖网

显然我们无法回到100年前,而且现在活着的人也极少有知道100年前的情况的,但其实,不需要回到100年前,回到30多年前就与如今大有不同。那时候,农村还是青山绿水的,在农村附近的一些野生水体内(小河、野塘等等),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尤其是鱼比现在就多得多。

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家东边有条小河,每年夏天,我们都会在里面摸鱼,那个时候拿一个玻璃的罐头瓶子,半个小时就能用小鲫鱼和麦穗鱼装满,拿回家简单的一处理,煎一下,别提多香了。还有小河附近的一个野塘里,那里面可是藏着大鱼的地方,那个时候用一个大头针,在火上烧一会,然后用钳子将它弯曲一下就能得到一个鱼钩,之后找一根细长的树枝,一条尼龙线,就能制成一个简易的鱼竿组合。去到池塘旁边,用一块石头在潮湿的地方一挖,就能得到天然的鱼饵-蚯蚓。之后,只需要钓一两个小时,半桶鱼是少不了的。

而如今,在十几年前,村东边那条小河就已经干涸了,而那个大池塘,也变成了一个“臭水池”,每年的夏天还总是会干涸上一段时间,就更不用说里面的鱼了。

因此,仅仅是30年的时间,野生水体内的鱼就已经从“取之不尽”到了“枯竭”了。

那么,为何100年前,鱼是取之不尽的呢?

首先,这与人对大自然的索取有关,简单的说就是与捕鱼有关。在100年前,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是比较困苦的,而鱼在当时虽然能够给人提供蛋白质,但是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当时,显然是粮食更能给人力量,而且比起抓鱼来,在农田里忙才是正事,因此,在当时,除了小孩子和不务正业的人,几乎很少有人会去河里抓鱼。

而小孩子抓鱼都是少量的,而且除了一些学生的假期,鱼儿全年基本上都可以自由自在繁殖和生存,因此,捕鱼的人少,让自己的鱼有了足够的繁殖空间和生存空间。

当然,除了捕鱼的人少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工具。在以前,人们抓鱼,大多数是赤手,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多是捡家里或者垃圾堆里的破纱窗,当个简易小鱼网,剩下的就是自制的鱼竿钓鱼了,所以,对于野生水体内鱼类的整体种群数量来说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之后就是环境问题了。在以前,我国工业相对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几乎可以用山清水秀来形容,而且以前农药使用也比较少,这样也不会污染野生水体,所以在如此的环境下,鱼类的生存是积极的。

最后是水利设施的问题,我国的水利设施基本是都是建国后开始建造的,我们以我国的长江为例,作为我国乃至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通过多样性的生物,也哺育了长江两岸的数代人。给大家看一组数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仅是长江干流的鱼类年捕捞量就超过了40万吨,这就相当于一天的捕猎量就超过了1000吨。

综上,在100年前,人对野生水体内的鱼捕捞量较少,对野生水体的污染也少,造成了鱼类在以前量大到了“取之不尽”的地步。

100年后的今天有什么变化?

从野生水体鱼类的变化来看,最大的变化就是目前许多野生水体已经面临,无鱼可捕的现状,而且即使在一些原本鱼的种群数量密集的水体内,它们的数量也已经骤减到了不足之前的千分之一。那么这是什么造成的呢?有3个主要原因:

第一:捕鱼手段变化。

以前的人捕鱼,基本上都是用手摸,但是,如今不同了,“地笼”、“绝户网”、甚至是“电鱼”层出不穷,让一个水体内的鱼几乎会被捕杀殆尽,这样逐渐的就会失去可以繁殖的个体。

第二:捕捞量变化。

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工作比较繁重,既没有多少人有时间去抓鱼,也没有多少人去买鱼。但是如今不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买鱼几乎成为了常态,所以市场上对鱼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没有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养殖之前,这些鱼基本上都是从野生水体中捕捞的。我们还是以长江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年捕捞达到了40多万吨,就这样过了不到30年,再加大捕捞的情况下,长江干流的年捕捞量才仅有30年前的一半。到了2011年后,更先进的设备也没能增加捕捞量,反而降低到了年8万吨,也就是说仅仅五六十年的时间,人们就把长江的鱼几乎捕捞殆尽,而这恰恰也是长江宣布禁渔的原因。

第三:水利设施的修建。

其实长江的鱼类的减少,除了与过量的捕捞有关外,与水利设施的修建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长江流域中有许多洄游性鱼类,它们往返于大海和长江之间,产卵繁殖。而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在长江上建造大坝,这些大坝的存在虽然对两岸的人们是有利的,但是却阻断了鱼类天然的洄游通道,使得它们被分割开来,进一步的加剧了鱼类的减少。

总结

100多年前,我国的鱼确实可以用“取之不尽”来形容,这是因为当时人对鱼的捕捞量小,对环境的破坏也小。但是,如今100年过去了,许多野生水体内已经无鱼可捕了,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需求量大了,捕捞量大了,反而环境污染和破坏加剧了,最终导致的。

面对这种现状,我认为不仅仅是长江,其他的野生水体也要禁止一些人用网具捕鱼,只允许简单的垂钓,再在环境污染上下下功夫,这样才有望逐渐回到水里有鱼,山清水秀的以前。

取之不尽有点夸张,但是因为交通原因,只靠吃,根本不可能吃的了。

我们家沿海,镇上也有大河入海。海鱼、河鱼都相对知道。100年前无从考究,但是我要说50年前的鱼真的是吃不了,30年前的鱼很多也不用花钱。

据我爸我妈的描述,在他们在生产队的年代,肥料不足的时候,小螃蟹,虾,鱼都是用来和粪便一起发酵当肥料的,稍微大点的是家里劳力不足挣不够积分的人吃的,真正的大个螃蟹,才是家里稍微有钱点的人吃的东西。而那个小螃蟹,就是现在市场上主流销售的二两重左右的螃蟹。就想想那时候海鲜河鲜有多少吧(因为当时是吐槽螃蟹贵,所以我妈以螃蟹为例给我讲的,这个也能横向说明,鱼肯定也很多)。

再把时间往前倒倒,说三十年前,我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下雨,因为一下雨,我们那边的沟渠里面就会有鱼,我就能去摸鱼了。

我们那边田间沟渠比较特殊,是和附近的河连在一起的,不下雨,河水面低,沟渠面高,沟渠是干的。只要一下雨,河水上涨,沟渠也存水,双向贯通,停雨以后,河水直接进海,水面下降,贯通截断,然后沟渠里就会存10-20多公分深的水,而这是我小时候最大的兴趣来源

河水是退了,但是河里的鱼都进入到了沟渠里是回不去的。水浅,没暗流,全是鱼,那个时候摸鱼根本不需要工具,也不用静止不动等鱼近身。站水里,弯下腰,手插入水里慢慢往前走,就有鱼会到手里来,因为密度太高,水太浅。

我们那边沟渠贯通进来的多为鲫鱼,草鱼,黑鱼,泥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河鱼,基本都是挑大个的抓,小的根本看不上,泥鳅根本没人吃。

因为有时候雨下得并不大,地没有淋透,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引沟渠水浇地(农村人应该知道,浇水要浇透,不然没用,而且井水一般都需要泵,需要花钱的,沟渠水的泵便宜,水还免费),因为沟渠里面有杂草,所以深入水中的管子前端都会放一个棉槐条子编的箩筐对水进行过滤(棉槐条子学名叫啥我真不知道),这时候就会有人看着框子,半个小时就是慢慢一筐鱼,基本一上午,能换好几拨人,因为收两筐就拿不动了,必须回家。

棉槐条子框就这个,滤水的比这个大很多

抓黑鱼更简单,因为黑鱼咬人,所以大多数都是用石头和泥巴将水截断,然后就往外吸水,将水吸得差不多了,就进去捡鱼就行了,不过这种抓的鱼不好吃,一股腥味。

我记得那个时候抓的鲫鱼基本都是比大人手掌稍微大点,草鱼偏小,黑鱼最大个,很长。淡水鱼根本吃不完。这是河鱼,那海鱼呢?

在30年前,很多海鲜价格已经上涨了,不再是基本不用钱就能吃的了,但是也仅有几种海鲜价格比较贵,比如螃蟹,虾和扇贝还有很多远洋鱼类。但是大多数鱼类和其他海鲜,比如皮皮虾价格还是很亲民的,反正我记得我小时候,五六块钱一斤的猪肉要比鱼贵多了。在那个时候,我们家饭桌上基本都是各种鱼,猪肉吃的很少,因为贵。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推测100年前,那时候的鱼肯定是要更多的。

理由1:由于迁海令的原因。即使废除以后,沿海人口也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恢复,所以海洋鱼类储量肯定很大。

理由2:人口基数。现在的人口14亿,而100年前只有4亿。

理由3:捕捞技术。现代捕捞技术不管是湖水深浅,海洋多远,都能捕捞到,而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只能捕捞近海浅湖,而且捕捞效率低下。

理由4:环境。不得不说工业化的进程,虽然让人类步入了文明时代,但是所造成的污染几乎是不可逆的,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生存也是毁灭性的。能适应下来的估计也是N不存一了,适合的生活的环境大量减少,鱼类自然也会减少。

结语:

借此回答呼吁一下,真的要节约用电用水,尽量不要浪费,保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我们在城市可能感受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农村,尤其是有水文的地区,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这二三十年真的非常的明显。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