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丰鸡养殖

  1. 为什么汕头可以当特区

为什么汕头可以当特区

汕头做特区是一个战略决策。最主要原因是离香港距离合适,又在历史上就是港口,所以把汕头做为一个出口点,对抗香港。

也因此,汕头曾经水货泛滥,走私。也因此,汕头其他产业发展缓慢,重心就在港口上。也因此,汕头经济发展缓慢,香港顺利回归,汕头没有成为国际港必要性了,缺少环境支持。没有及时转型,沦为一个三线特区,耻辱一生。

所以说汕头之所以成为特区因为港口,汕头之所以落后,因为港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初改革开放,要定特区,肯定考虑了地域的因素。深圳接近香港,珠海紧邻澳门,厦门、汕头与台湾隔海相望,选为特区,外向发展,其中明显包含了对港澳台政策的布局。但很显然只有台湾向大陆寻求机会,而且去别处的居多。澳门也太特别,赌客才对号入座。只有深圳才把握到机遇。

四个特区成立后,为了平衡各方利益,1984年,国家把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城市定为沿海开放城市,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从这里就可看出国家的经济特区政策出现了微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贯彻均衡发展的思路,只不过不叫经济特区而已,称为沿海开放城市,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精妙表达。直到今天,这些城市仍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区域,更证明当时布局的高瞻远瞩。后来又成立最大的特区海南省,西部大开发一度还令人关注。

九二年总设计师南巡时,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绩,但伟人的目光已经转向上海,因而九十年代发展得更快的就是长三角一带。

经济特区政策在当时属于试点性质,后面还不断修改迭代,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用过电脑的人都知道,不少软件的版本是时常更新的,用着最新版本的人已经很难想像最初的版本那种原始状态了。但是很多人还在纠结汕头是经济特区这一点,感觉好像当过前四名,怎么现在发展这么缓慢呢?

汕头只是地级市,地处偏僻,观念闭塞,改革开放难以施展。不仅是汕头,全国很多地级市甚至省会城市都有类似的情况。你想发展,想迈大步子,就必须与当地固有的观念形成剧烈的冲突,结果往往是老的一套更占上风。汕头还是汕头,并未因经济特区的光环就提升了多少,仍然按照原有的惯性走下去。但在全国很多地级市中,汕头还马马虎虎过得去,只不过大家对它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厚望而已。

中央当时急需大量外汇,而潮汕有数百万华侨,其中不乏商业领袖级人物而且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还有汕头市在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在广东省仅排在广州市之后,数第二位,故在汕头设立特区是正确的,尽管在近二十年汕头市的发展有些缓慢,但却出现后来居上的喜人前景,我看了不少对汕头的各种评论,基本是贬的多,赞的少,就是他们没有深入了解了汕头,没有全面客观分析所至。祝福汕头吧,愿她明天更美好。

当时确定四大经济特区的原因很简单,深圳对接香港,珠海对接澳门,厦门对接台湾,汕头对接海外华人华侨。时间再向前推移,汕头经济在广东排第二,做个经济特区无可厚非。

汕头经济的沦落非常复杂,涉及太多方面。

首先,影响最大的是90年代初的拆分地级市。改革开放初期,汕头开始招商引资,引来大批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商人投资,包括李嘉诚等,由于海外华侨祖籍分布各个潮汕地区,所以这些投资分布也分散在各市县。在分市后彻底被打散,潮汕三市政策不统一,本为特区而来的投资人失去信心慢慢离开。本来都好形式的制造业昙花一现。

第二,由于经济特区原因,政策相对宽松,造成很多经济案件,走私非常猖獗,后面在政府大力打击下,这些靠法律漏洞先富起来的人远走他方,带走大量资金。

第三,对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太小,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注重大企业,而大企业本就从小企业而来。小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对比一下浙江对小企业及作坊的引导能看出来。打个比方,有个地方本来在某种产品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是山寨货,最后整个产业链只能搬往珠三角并成功几个品牌,当时如果能正确引导其走向正规及品牌化何至于此。

最后,潮汕人相对守旧的传统文化。潮汕人家族观念比较强,喜欢抱团,在外更能体现这点,但在内往往会误认为排外。实际上是语言障碍和观念、习惯差别造成外来人员觉得难以融入。而排外思想在每个城市都有,就是深圳一样接触过不少排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