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樱桃谷鸭养殖

  1. 牦牛肉为什么在市场上不是很流行

牦牛肉为什么在市场上不是很流行

用非常规的视角终结这个话题。

大家好,我是冰糖。

西藏樱桃谷鸭养殖 - 中国养殖网

先说第一条,很多人误认为牦牛是西藏的特产,其实这是错误的。实际上西藏地区牦牛的数量大约只占国内总量的30%

牦牛的大致分布:牦牛分布范围广,国内国外均有,其中国外分布于印度、阿富汗、不丹、巴基斯坦等地,国内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其中青海省的牦牛最多(490万头),占全国的38%,其次是西藏、四川、甘肃、新疆。

目前我国主要开发饲养的省份是四川、青海、西藏、新疆。

这第一条我觉得就可以推翻大多数人的三观,牦牛并不稀有。

第二条:生长周期。

生长速度是硬伤,牦牛生长周期基本上在4年左右,而普通肉牛从出生到出栏最快可达到一年,对比牦牛整整缩短了四分之三的时间。

第三条:口感

牦牛最大的恩人应该感谢:我国内地舌尖上的美食做法以及西方轮胎公司对牛肉口感的常年黑化。这两种派系的厨师做法让我国广大的内地消费者买完后大呼上当,口感粗糙、易塞牙,不适合爆炒、生煎!入口即化的美感在牦牛身上根本无法找到,总觉得膻味要大于普通牛肉,并且不易煮烂。对于这种费火的品种,内地常规熟食厂商就更不会吃力不到好的制作酱牛肉了。

牛肉的价格:

还记得牦牛骨髓壮骨粉的广告吗?结合牦牛肉的生产周期和饲养方式,导致了牦牛肉过度的神话,牦牛肉的价格从未回归正常理性消费价格,想实现牦牛肉自由?还是省省吧。

(下面说几个小知识)

1、单独在西藏地区、草地上、戈壁滩等地溜达的牦牛要远离,这家伙单身的时候脾气燥攻击力强,全尺寸7座越野被顶翻干报废的事情很多。

2、藏区身上有装饰品的牦牛几乎都是被僧人和信众放生的,这种牛終生不会被宰杀,即便是路过无人区的不法之徒也不敢碰!不是说牛厉害,而是怕被当地信徒埋骨高原……

3、藏族牧牛人对牦牛肉最正确的吃法是风干牛肉(未经过烧、煮的),用特有的藏刀一小块一小块的剃着吃,说白了就是沾盐巴生吃!这样每次可以吃很少也能维持生存。

4、网络上售卖风干成条的牦牛肉干真不是藏族人的传统做法,而是内蒙的和新疆的制作方法,我甚至怀疑新疆的牦牛肉干制造方法也是学内蒙的。因为早期的藏族同胞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把时时刻刻不离身的小刀,吃饭时刀子同等于筷子,并且那种市面流通的牦牛肉干偏淡,既不不符合原生态藏民的口味,有适合小刀的使用(刀子太快牛肉条容易划到自己的手)。

5、现在真正的藏族美食首推青海西宁市坊间的牦牛肉馆,那里面的牦牛剔骨肉汤才是这种牛的正确吃法,而且价格不高人均也就几十块钱。汤是牦牛骨熬的,肉是从煮熟的超大块牛腿骨上踢下来的贴骨肉,还有牦牛肉串、炕锅等等。由于一头牛就四根腿骨,并且牦牛生产周期长,目前这种特色美食(剔骨肉汤)只能满足青海、甘肃地区。

记住这个品牌的牛肉干,这是我国最早的牦牛肉干品牌之一,并且不接受任何反驳!我是70后,小时候就吃这个。最早是蜡纸纸包装的,现在换包装了但口味依旧没变,很香!风干牛肉条根本就无法和这个雪山牌的牛肉干比。

最后总结一点,我国的牦牛肉产业链正在有序发展,但是能够真正让吃牦牛肉达到全国流行是有难度的。从产量、牛肉特性、饲养方式的、烹饪手法等等地方综合考量,想要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还需要很长时间。

以上图片出自百度,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络,本人会第一时间删除。

在此谢谢各位阅读。

市场以利益为导向。

市面上50%吃的是进口牛肉,为什么?

1、养殖成本

外国牛

圈养或者叫棚养,固定在牛棚里,脖子上套一块下坠物,只能只饲料,喝水。

国外的肉牛的养殖周期短,出栏快。

小牛在长到青年牛这一阶段吃草为主。

然后开始添加饲料、添加剂、粮食(主要是玉米与其他干草打碎后合成的饼)等。

催肥周期最快的可达半年时间,平均出栏最快就1年多。

牛肉原本是瘦多肥少,但国外牛这一波操作下来,牛肉就有更多的脂肪了。

但主流人群仍然还是喜欢吃肥牛肉的多。

比如澳洲标准就是脂肪分布和脂肪纹路来界定M1—M12等级,数字越大的等级越高,卖的也最贵。

而养的好的一头牛可达500kg

牦牛

出栏周期4岁,几乎生存在3000米高原以上,吃饲料、添加剂的时间太少,基本吃牧草、喝山泉水。

牦牛几乎处于半野生放牧状态,虽然现代有小农户在规模化养殖,但很少有像国外的一套快速出栏的技术手段。

2、运输成本

国外的牛肉运输到国内一批货就是几十吨,走海运,一次就几大集装箱,平均每斤可以做到很低的价。

低到什么程度呢?

这样说吧,批发市场里的外国货每斤价格可以做到与猪肉批发持平。

我们的牦牛运输是基本上是路运。

一种是生牛拉到市场里分割卖,一种是在高原上分割好后-18度急冻拉到各地售卖。

成本也按猪肉做参考,高于猪肉市场售卖价。

3、饮食习惯

普通家庭吃牛肉的频次按每年计算,大部分的家庭月均一次都达不到。

而即使能达到月均一次习惯的再遇到吃的是牦牛肉的可能更少。

4、消费水平

日常普通菜市场里一般的牦牛肉的价格35到45一斤。

普通牦牛肉的价格能抵两斤猪肉了,对老百姓来说还是有点小贵。

进口牛肉分流两大类。

一类进高档餐厅如肉眼、外脊、里脊、肋肉这些经过分割腌制变成了西冷牛排、菲力牛排、战斧牛排等,这类价格变高了。

另一类进入普通食材商店变成了炖牛腩、烤牛肉串、肥牛片之类,而这类价格就低了。

而我们的牦牛肉呢,除了市场上挂着卖的,几乎没听过什么牦牛西冷、牦牛菲力、牦牛烤串。

没那么多产业链利益群推动,成为市场上主流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但有一点我不得不承认,牦牛肉是个好东西。

仅高寒补气血这一点就是其他牛肉比不上的,因为是高寒动物能抗冷零下30多度,体内必须要有大量的血红蛋白。

而血红蛋白又是抗寒的必备生命物质。

有事无事的时候,多用牦牛肉熬点汤来补补气血吧。

好啦,总结起来你提出的问题不流行的原因就是:

没有大批量养殖、没有大批量出栏、没有大批量运输、没有产业链各利益群驱动。

有关牦牛的问题请给我留言哈。

有关牦牛的问题请给我留言哈。

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雪域高原的一切都很好奇,当然也包括那些什么青稞酒、酥油茶跟牦牛肉之类的高原食物,总觉得全都是特别好吃的东西。

长大以后有机会去了青海,在藏区吃到了心心念念的高原食物,结果有点失望,酥油茶味道还不错,但是糌粑、牦牛肉之类的味道,实在是不太符合心中期望,难以下咽。

作为礼物带回去,朋友们也都出于好奇尝个鲜,也几乎都是皱眉头的。

相较于黄牛肉甚至于水牛肉,牦牛绝对是稀罕物,尽管全球九成以上的牦牛都聚集在中国的境内,但大多也都集中于青藏高原与川西、云南等地,中东部地区几乎没有。

牦牛是一种古老的高原物种,是世界著名的高寒牲畜,在高原之上,普通的牛羊牲畜往往是难以存活养殖的,牦牛是藏民们经过上千年的驯化培育才形成的珍贵品种,对于高原上的人们来说,牦牛是他们生存生活的依赖之一。

经过长久的驯化,牦牛已成为一种适应了高寒环境的特定品种,其浑身浓密的绒毛,使得牦牛比较难以在低海拔的平原地区养殖,因此不太能够大规模推广。

由于产区与产量有限,使得牦牛成为了一种非常少见而且价格偏高的肉类,如果是靠近产地或者国内还好,国外的牦牛肉通常都价值不菲。

一般来说,肉类味道好自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其价格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就好像日本的和牛等牛肉,即便是味道再好,可性价比太低,也阻止了其广泛普及,牦牛说起来也是同样道理,产能有限是个硬伤。

国内牦牛最多的是青海,其次就是西藏与四川西部,这些地区的牦牛肉也大多是供应其本地民众的日常消费,能够用于外销的其实也没那么多。

牦牛肉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养殖成本比较高,由于藏区的牦牛几乎都是散养,很少有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因此成本就上去了,而且不容易降下来。

并且,藏地与内地的习惯不同,内地屠宰的习惯是先进行放血,可藏地习惯于卧宰,牦牛等牲畜是不进行放血的,而在宰杀之后要迅速进行处理,以此保证其“鲜味”,但这样的原始风味对于大多数的内地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说起来,牦牛肉并不是说不好吃,但的确不符合大多数平原地区人的口味,即便是做成肉干之后,仍旧有一种让人无法吞咽的味道存在着,就更别说日常食用了。

如果仅仅从营养价值角度来说,牦牛肉的确是优质上乘,其脂肪含量是牛肉里最低的,但氨基酸等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却最高。

可就算是再好,味道不好还是白搭,牦牛肉最大的特点就是硬和柴,内地不少地方连水牛肉都没什么人,更何况是牦牛肉,脂肪含量少从健康方面似乎是优点,但从食物角度尤其是作为肉食来说,那是极其影响口感的。

和牛等高级牛肉,味道好就在于脂肪乳霜油脂丰富,然而牦牛肉反其道而行,如此一来能够接受的人自然也就非常少,除了藏地民众之外,很难有外人可以经常吃

现在是讲究市场经济与效益的时代,在养殖业方面,自然是速度越快越能挣钱,然而相较来说的话,牦牛的生长周期实在太慢了。

平原地区的肉牛,往往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出栏标准,可同样的标准,牦牛至少需要四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加上牦牛又不能规模化养殖,成本又高,能够接受牦牛肉的人群又非常有限,所以牦牛的市场前景也并不那么明朗。

牦牛本身的养殖利润就不是很高,推广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能够接受牦牛肉的非藏地人群也非常少,接受度很低,因此牦牛肉自然难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