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水肥鱼养殖方法

  1. 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不高是因为没有化肥和农药吗

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不高是因为没有化肥和农药吗

这是多方面因素,但无可否认的是,化肥和农药是重要因素。

柬埔寨水肥鱼养殖方法 - 中国养殖网

老年人都知道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就今天,也基本概括粮食生产的各个方面。而肥是单列,农药可以放在管中。

那时,天然肥、人造肥、人畜类尿等,既少又费工,而天然肥、人造肥的肥效很低。60年代初以前,农药还少,水稻生虫还大多用手捉。70年代才有少量进口尿素和国产碳胺等。

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也是不断增长的。这还与水利设施、良种、科学种管、机械代替人力畜力、通电等都有关系。我们这58年水利排灌系统形成,大量荒滩碱地变成粮田,这是粮田面积和粮食总产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左右,水田普遍由一季改为稻麦两季,这是粮食亩产的又一次飞跃。第三次70年代末是化肥增多,农药基本满足,加上杂交水稻、大麦小麦玉米良种推广,已有年亩产千斤的粮田。

所以,只看一两方面是不全面的。

除此以后,个体积极性以及道路交通等也有关系。但没有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尤其是机械、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给以及水、电、农田平整等配套措施,就分田到户可以吃饱,但吃不好,更不可能很快温饱、农民并逐渐往城里跑。

今天,我们这分田到户大多人家转租拿租费,不种田了,因为不适宜今天的生产力,收入也少,还抵不上打工。那点租费算"外快"吧。当然,我们这吨粮田几年前就不稀奇了。

现在的玉米,如小树一样粗壮,一穗玉米,如过去的几穗小玉米,过去的玉米茬子,用手就能薅下来,现在用镐也得刨几下,过去柴火不够烧,现在发愁怎么处理杆颗。刚用化肥时,并不受欢迎,只是少量给庄稼用了,其余都挖坑埋了,现在高价买化肥。

谁说生产队粮食产量不高,不知真情,信口雌黄。七十年代我这里生产队的粮食年亩产巳达1700多斤(超双纲要,国家农业发展纲要目标是亩产800斤,高的生产队巳超过2000斤,当时称之为建成吨粮田。)这种成绩我们到现在也没有超过。那时虽然化肥不多,(不是沒有,每年按计划分配化肥,)但靠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苦干实干创造了奇迹。那时每年种三熟粮(靠提高复种指数,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社员们太苦了,每一熟粮食收种都要抢时间,争取无霜期。麦子熟了连夜抢收,然后抢栽早稻,早稻成熟是在夏季,为了保证晚稻在天冷下霜前成熟,就必须冒着高温日夜抢收早稻,抢栽晚稻。时间就是粮食。现在人们根本不知道那是多么的苦啊!夜里收稻到十二点,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就要开早工下地栽晚稻。八十年代后大家认为年种三熟粮太苦了,就改为年种二熟,麦子一中稻,有的地方只种一熟中稻,劳动强度减轻了,但粮食产量怎么办?好在这时化肥能满足供应,提高了每熟的单产,保持总产不降。那时化肥不多,种田肥料怎么解决,也是靠苦干解决。大力发展养猪,个人集体一齐上,用猪粪解决部分肥料。沤制堆肥,夏季把田间,野外的野草收集起来(冒高温铲草运草)加上早稻的秸杆,玉米桔杆,一层草一层土堆起来发酵,到了秋季就是很好的有机肥,有机肥施多了,农田就肥沃,当时称这种农由为海绵田,这种田如果有点化肥下去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后来人就不搞了,谁愿意吃这种苦,现在的人听说那时是这样种田都不相信,甚至认为是蛮干。那时确实就是这样苦干,拼出来的粮食。我们都是参加者。人们要永远记住那一代农村农民和干部,他们为新中国的发展付出了青春,付出了人生。不要再诬蔑抹黑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