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时候,真的养过龙吗

  1. 养鱼记描绘了养殖场的哪两个特点
  2. 夏朝的时候,真的养过龙吗

养鱼记描绘了养殖场的哪两个特点

养鱼记描绘了养殖场的建造和造景两个特点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短文,作者以小见大,通过小鱼"若自足",而巨鱼"不得其所"的境况,影射了当世君子"曾不能一日安之于朝堂之上",而小人却"嚣嚣于廊庙"的现象。

文章分为两段,第一段记自己挖池"以舒忧隘而娱穷独"的事。作者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做池的经过和池水的清明之状,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恬然自适的情趣。既不提养鱼之事,也不言他事,仿佛浑然不晓世事之状。然而最后一句"舒忧隘而娱穷独"却隐隐透出了作者志怀高远而不得伸展的心理。转入第二段,作者开始提及养鱼之事。然而作者似乎并不意在养鱼,而是极为轻描淡写地以两句话便述完此事。转而借童子之口道出一个可怕的现实:"以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以简练的话语点出文章的主旨,而后戛然而止。

整篇文章含而不露,叙而不议,似乎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实体现了欧公一贯的淳厚文风。以饱满的笔法叙写文章的次要部分,作为铺垫,以凝练的笔法点触主旨,点到即止,不再生发议论。

夏朝的时候,真的养过龙吗

要从历史上找到养龙的证据,恐怕要远远早于夏朝。我们在这里不讨论世界上是否真的有这种生物,因为这种生物必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被后人赋予了太多的神异色彩而变得神秘起来。

上古的典籍中关于龙的记载多矣,我们就以《左传》为例,来谈谈养龙的事情。

据《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在这段记载中,非常明确的说明了在上古时期是有龙存在的,而且,还有涉及到龙的两个氏,即豢龙氏和御龙氏。

要注意的是,这个豢龙氏和御龙氏并不是姓,而是氏,这就意味着负责饲养龙的是贵族阶层,由此可见龙在当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

夏朝的时候,真的养过龙吗 - 中国养殖网

图片来自网络

人工养龙的历史远远早于夏朝

那么,历史上人工饲养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还是从《左传》中寻找答案。

据《左传:》

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

根据这段记载,可以明确两件事:

其一、龙在舜帝之前是存在于野外的,并不能进行人工饲养,其原因是人们不熟悉龙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

其二、在舜帝时期,飂叔安的儿子非常喜欢龙,并且找到了饲养龙的方法,因此获得了舜帝的欣赏,得到了姓,并被封为贵族,封地就在今天山西省闻喜县东镇境内的董泽湖。这里此处烟波浩淼,水域辽阔,正是豢龙的理想之所。

并且,这种豢龙的技术还流传了下来。据《左传》:

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

根据夏朝王位的传递世袭,孔甲是第十四任帝王(也有说是第16任的)。当时,孔甲还不是夏王,可因为有功,被夏王赐予了四条龙。

要注意的是,“帝赐之乘龙”中的“乘”读音不是“成”,而是“胜”,含义并不是骑龙的意思,而是四条龙的意思。因为在古汉语中,一“乘(胜)”指的是“四”的意思,这和下文中的“河、汉各二,各有雌雄”正好对应起来。

可是孔甲不具备饲养龙的能力,所以就没有能够继承豢龙氏的封地。

图片来自网络

养龙技术的传承

既然孔甲没有饲养龙的本领,那么这些龙由谁来负责饲养呢?是豕韦氏。

孔甲即位后,有一位尧帝的后代叫做刘累的,曾经在豢龙氏那里学过如何饲养龙,因此,就成为了为夏朝饲养龙的人,并因此被授予了贵族的头衔,称为御龙氏。

据《左传》:

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上文提到,在孔甲未能掌握饲养龙的本领之前,龙的饲养由豕韦氏负责。可是刘累的出现,把本来世代饲养龙的豕韦氏挤出了圈子,这就意味着剥夺了豕韦氏贵族的封号和领地。笔者有理由相信,这应该是夏朝内部围绕着权力的一次重新洗牌,老牌的豕韦氏出局了。

出局的豕韦氏究竟到了何方,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虽然在后世商朝中出现过豕韦国,但根据《清华简》和诸多考据认为,此时的豕韦国已经不是曾经的豕韦国了。

笔者有理由相信,古老的豕韦国很有可能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连带着饲养龙的手艺业已失传。

豕韦氏既然已经出局,那么,接任的刘累饲养龙的水平如何呢?

据《左传》:

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

可惜,刘累虽然自称能够饲养龙,但水平却不咋的,竟然把龙养死了。更令人过分的是,刘累把死去的龙做成好吃的献给夏王。夏王一吃之下,大为赞赏,下令要求刘累再次进献,吓得刘累只好跑路了。

在连续失去老牌的养龙高手豕韦氏和半瓶醋刘累之后,夏朝已经再也找不出能够饲养龙的人了。从此之后,关于龙的记载也就停留在了神异事件中,和人类脱离了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养龙技术因何失传

关于这个问题,在《左传》中也有明确的说法。

据《左传》:

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

这段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有其主宰,人间的帝王都设置专门的人员来世代管理这些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世间万物才有有所依附。可一旦这些世代执掌这些事物的家族失去了他们的本业,那这些技术就会失传。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

负责五行的氏族我们要尊重他们,把他们家族封为上公,把他们的祖先奉为神明来世代祭祀。豕韦氏本来是世代执掌水正这个职务的,而龙又是水生的动物,可现在把豕韦氏水正的职务剥夺,他们世代掌握的饲养龙的技术才会失传,这才是世间没有龙的原因。

总结

综上所述,说明养龙这种技术活并不是在夏朝时开始的,而是在帝舜或者更早时期就有过,只不过在帝舜时期,这种技术终于成熟了。可是在夏朝孔甲时期,因为夏朝内部权力的纷争,使得老牌的豕韦国被清出了局,接手的御龙氏又是一个半瓶醋,最终造成了养龙这种技术的失传。

至于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笔者确实不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