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脖鸭冬季养殖方法

  1.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周培公并非被处死,而是病逝,周培公作为汉臣,为清平定三藩之乱是立下了不少功劳,此处的功劳只是劝降了吴三桂的西北臂膀,并非影视剧里那样夸大。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周培公也只是扮演着辅助的角色。

白脖鸭冬季养殖方法 - 中国养殖网



周培公属于幼年丧父,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其十岁那年,李自成进攻荆郢,周培公之母孙夫人殉难,周培公自此无依无靠。可以说周培公心里是记恨李自成这样的乱贼,更痛恨大明王朝的无能为力。顺治二年的时候,清军逼死李自成,周培公的家仇也算是被大清帮忙给报了。

周培公出身贫寒,却有着为大清报恩的志向,先是由小卒做起,投身行伍,后依附显贵进京,担任内阁供奉,开启了真正的仕途。而后为清朝鞠躬尽瘁,多次毛遂自荐,以身犯险,这种汉人官吏在清初这么卖力的还真不多见,这也是其幼年的遭遇所造成的。

主要功绩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吴三桂的策略很具有全局性,他意图先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随后联络已经起兵的耿精忠,从而形成合围之势对抗清军。

康熙见状,派黄锡衮与周培公调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多地阻击吴军,先行围剿耿精忠与王辅臣,以避免叛军势力连成一片。而陕西地区距离京师较近,直接威胁清庭根基。因此,西部战场成为首当其冲的平叛对象,由于王辅臣是被策动而反,康熙还是报有安抚心态的,为周培公后来的毛遂自荐埋下了基础。

“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图海

康熙十五年,图海以大将军身份征讨王辅臣,周培公被召为幕僚,他向图海指出王辅臣之反是由于吴三桂策动,并非主动,属情势所逼,朝廷尚有安抚的希望。如果冒然进军,虽本方军队强盛,但王辅臣占拥关中之地利,定能持久坚守,若吴三桂攻得川蜀,与其连城一片,形势就危急了。加之王辅臣帐下黄九畴、龚荣遇有密信告知周培公,王辅臣在反与不反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这就更加断定了周培公的形势分析。

在得到图海的认可后,周培公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进城劝降,图海也迫于形势紧急,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见奏本后当即传周培公进京,周培公向康熙陈述其见解后,被康熙封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随后周培公携康熙赦诏进城,王辅臣投降。

周培公劝降王辅臣一事,主要是解除了京师西边的威胁,并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臂膀。对于吴三桂的叛乱起到了有效的抑制。

功臣谢幕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起兵反清。时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心中仍心系国家安危,听闻葛尔丹反叛一事后,向清庭程平叛“条呈”,康熙采纳其策,并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康熙四十年时,周培公病逝于任上。


“差去招抚王辅臣之周昌、乃七品录用职官。”——《清圣祖实录》

周培公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于劝降王辅臣,为平叛三藩之乱立下功劳,而时任七品官阶的周培公,因有勇有谋,得康熙封衔一品,因王辅臣为地方提督,一个七品芝麻官如果进城劝降也确实不成体统,显得毫无诚意,因此才提高其品阶,而实质官职被提为参议道台,也就是个四品官员,不过由七品跳三级成为四品,对于周培公来说已经是很好了,在其随后的政治生涯中,还因与地方长官不合而辞职回家,其他政绩无可考之处,影视剧里的夸张演义也只是为了突出其忠义和谋略的形象。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生于1632年,卒于1701年。他是康熙皇帝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王辅臣,协助图海平息吴三桂叛乱,立下大功。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于盛京提督任上。

首先要说明的是,周培公并不是被处死的,而是因为身体原因,病逝在盛京提督任上。既然康熙皇帝如此赏识周培公的才干,为什么不把他留用在身边,反而把他派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直至病逝也未能回京呢?

自古帝王最无情,皇帝心思最难猜。康熙皇帝一方面欣赏周培公,一方面又忌讳周培公。用之则高官厚禄、皇恩浩荡,弃之则让他赋闲十多年、不管不问。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叛乱,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写了平叛"条呈"被康熙帝采纳,而康熙却没让他参与平叛,反而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让一个文官担任武职,让一个能臣远离中枢。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怎么如此让人匪夷所思呢?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周培公身为汉臣,被满族权贵排挤。

周培公原本是一个落魄书生,在伍次友的举荐下,为康熙赏识,从此步入官场快车道,成为康熙特别倚重的心腹大臣。从康熙筹备裁撤三藩开始,到平定察哈尔叛乱,到劝降王辅臣,屡建奇功。正当他率军赴洞庭湖与吴三桂决战之际,康熙却解除了他的兵权,调回北京,雪藏了起来。

原来,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在背后开始捅刀子了。他对康熙说:周培公拥兵三十万,本事远在三藩之上,若有异心,足可驰骋天下。要防止下一个吴三桂的崛起呀?对于明珠排挤周培公,康熙心如明镜,他知道周培公与明珠政见不同,根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但是明珠却拿出了最“莫须有”的理由,让康熙不得不解除周培公兵权。

第二:周培公太聪明太直接,多次看破康熙的心思。

由于缺乏基层历练,周培公处事不够圆滑老到,加上他性格耿直,快人快语,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周培公聪明,看问题总能切中要害,所提的建议和办法很符合康熙的心意。最开始的时候,康熙还是十分赏识的,可是日子久了,康熙开始忌惮了。

皇帝的心思,天机难测。康熙皇帝的心思,自然也不允许被大臣们看破。这一点上,周培公在政治上的确不够成熟。他屡屡看破康熙的心思,却不懂得迂回和掩饰,反而快言快语直接道破,让康熙心里极度不爽。

周培公哪里知道,康熙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重用你时那就是君臣同心,忌惮你时那就是揣度圣意。所以,在周培公赋闲在家时,康熙马上就提拔重用了李光地。

第三:让周培公任盛京提督,康熙也想借机鞭策八旗。

在平定三藩时,康熙已经看清了八旗腐化堕落、战力低下。清军入关不到四十年,八旗军队就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这让康熙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心理。八旗军队是满清的国本,如果任其衰败,任其腐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问题就恰恰在于八旗将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反而自恃劳苦功高、狂妄自大。特别是在满清龙兴之地的东北,八旗将领和八旗子弟更是顽固不化、腐化堕落,他们歧视汉人,歧视汉文化,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所以康熙让周培公担任盛京提督,就是想打破铁板一块,让周培公去改造这一批八旗将士,让他们尊重汉人,尊重汉文化,接受学习,接受改变。同时,也让周培公磨一磨性子。

就这样,周培公一干就是十年。在康熙想要收复台湾时,他想起了周培公。此时,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再替康熙带兵打仗了。于是,他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

结论:康熙并未处死周培公,只是让周培公赋闲了一段时间,然后调任盛京提督,直至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