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纳里

  1.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叙述了怎样的故事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叙述了怎样的故事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摩诃婆罗多和印度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约有五百万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诗节),内容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它的成书年代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从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为史诗时期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时代。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

史诗所写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内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的斗争,是弱小对强暴、受侮辱损害者对加侮辱损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贵族对高踞王位骄横残暴的贵族的斗争。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贪婪、傲慢、残忍。难敌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史诗表现了人民在乱世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的愿望。

贯穿史诗的是法的哲学思想体系。“法”是作为国家社会的结构秩序,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和非法规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思想利用史诗故事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最后幸存的般度族长子坚战解释为是法的化身和胜利。


阿达纳里 - 中国养殖网

《摩诃婆罗多》是两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描述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并包蕴大量的神化、传说及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经典思想与高超智慧,对古代和现代印度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是为年轻人而写,为该史诗众多现代改写本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者拉贾戈帕拉查理,是甘地的战友,也是印度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

《摩诃婆罗多》对印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非常大,书中第一章就说:“这里有的东西,在任何地方都存在,这里没有的东西,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见它的神奇之处。

(由金克木、赵国华、席必庄翻译,200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摩诃婆罗多》中主要讲俱卢家族的两兄弟,持国和般度的后代,为争夺王位进行的战斗,最终导致俱卢之野大战。故事以黑天的死,王朝覆灭,般度家族的兄弟升入天堂为结尾。(印度发展史)

  • 《摩诃婆罗多》不仅仅是讲诉一个故事,广博仙人(据传此书作者)在说中说,本书的目的是阐明人生的四个目标:爱、财、法和解脱,许多印度人相信,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解脱。这本书中出现了大量的印度神话和哲学观念,有许多神灵和哲学寓言故事。


喜欢此书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哦!

故事从婆罗多族后裔,象城国王福身王开始。福身王恋上渔女贞信,太子天誓为父亲的幸福甘愿放弃王位。后贞信之子奇武暴毙,贞信找来自己婚前私生子广博仙人,与奇武的两个遗孀生下持国与般度。持国天生眼瞎,由般度继位。后般度因身中诅咒,让位于持国,自己去林中苦修。持国娶妻甘陀利,生下百子;般度娶妻贡蒂、玛德利,后因诅咒不能与女子交欢,让妻子使用咒语召唤天神,替他生下五儿子。持国百子称为俱卢族,般度五子为般度族。

此后的故事便是围绕俱卢族与般度族之间的王位争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