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小刀鸭养殖基地

  1.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谁发明的?起源是什么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谁发明的?起源是什么

在神话传说中,天干地支的发明都与黄帝有关。

黄帝是中华的始祖,他当年建国时,命大挠氏观察天地气机,于是创立了天干地支。

这是比较朴素的说法。

昭阳区小刀鸭养殖基地 - 中国养殖网

还有比较神奇的说法,皇帝和蚩尤大战,蚩尤战败,但是这场大战殃及了很多无辜的人,很多百姓士兵惨死,他们的鲜血在地上横流,流成了河。

皇帝想要阻止血河的流淌,于是斋戒沐浴,筑坛祷告天地,天上降下了十天干十二地支,皇帝将十天干排成圆形,十二地支排成方形,对应天圆地方,那些横流的血液慢慢凝固下来。

大挠氏把天干和地支配合到一起于是有了六十花甲子,黄帝建国那天据说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在这个故事中天干地支都是天上的神将下凡。

其实这些神将《西游记》中也有,唐僧取经的豪华护卫队中,就有六丁六甲的天庭神仙。

在黄帝的故事中,天干地支其实都是他的孩子。

《山海经》记载,黄帝有俩妃子,一个是月神常羲,一个是日神羲和。

常羲给黄帝生了十二个孩子,是为十二地支。

羲和给黄帝生了十个孩子,就是十天干了。

这是神话的解释。

其实还有比较科学的解释,古代有一段时间是施行的十月历计年发,就是把一年分成十个月,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而纪录这十个月的方法,人们用了甲乙丙十天干的纪年法。

这十天干也没什么神秘的,古人很可能就地取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事命名了这十个月,这就是十天干。

看看甲骨文,甲就是一块儿龟甲,乙像一团绳子,丙像两扇门,丙是锄头,丁是钉子头,戊是刀或者斧子,己又是根绳子,庚是一个木桶,辛是把小刀或者小剑,壬是一个工具,癸是个更复杂的工具。

诸如此类。

后来皇帝部落和九黎部落合并。

九黎部因为以渔猎为主,所以他们不能像黄帝一样竖起十根柱子观察太阳的强弱。

九黎部落的办法是观察月亮,他们发现月亮每年盈缺十二次就是一年,月亮盈缺一次的时间大约是三十天。

于是他们发现了十二地支。

地支的名字其实也很随便,从身边抓取的。

比如子,就是个小孩的形象。丑就像俩人扭在一起,寅是一枝弓箭,卯是两扇门。

命名方式和天干类似,都是从身边的熟悉的东西下手。

黄帝合并九黎,改革历法,吸取了九黎部落十二地月的优点,废太阳历改用每年十二个月的纪年方法,结合自己部落的天干太阳历的特点,发明了六十花甲子,从而让计月和计日变得更加方便。

到了春秋战国时,六十甲子已经成了人们计年计月计日的普遍方法。


文:薛白袍

十天干十二地支的起源已经无法考证了,只能说是自古有之。一开始应该是计数或者计时的工具,现在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所记载。在汉朝时正式确了六十甲子记年,廷用到今,个人认为它比现在的公元纪年有内涵。

也是在汉朝,因为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给十天干十二地支赋于了更加具像的概念,特别是刘子平所创的子平术。让天干地支在命理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天干地支开始搭配阴阳五行形成了生、克、制、化、刑、冲、破、害一套完整的命理循环,具体的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具像。如天干甲乙木的不同,地支丙丁火的区别,这应该也是一种独特的辨证法的应用,体现了古人伟大的智慧。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延续数千年的“纪年法”,在现今的农历中仍然在用。

关于天干地支的“发明人”,肯定不会是一个,也不在一时,而是上古以致远古先民在长时期的观象授时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

“十天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天有十日”的神话。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山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所记载完全如上。

《山海经·海内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帝俊”,在古代被认为就是天之最高神“太一”,兼具阴阳。“羲和”,在其他传说中则为伏羲与女娲。因为中国广土巨族,各地各族传说不同实属正常。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主观阴阳的天神(或其妻)生下了“十日”,这是远古和上古先民的普遍认知。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3000多年前的“神树”,尚存“九枝”(另有折断痕迹,原物很可能为十枝),各落有太阳,当为上述传说的考古实证。

古人对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不理解,就想象“天有十日”轮流升落。之所以是“十日”,大约与人有十指而产生的“十进位制”有关。

《左传·昭公五年》:“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是也。

(仰韶遗址和良渚遗址出土器物上的金乌负日)

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彩陶上,已经有了“金乌”负“十日”的图案。古人认为,日行于天是负于“金乌”这种鸟背上的。

殷商卜辞中,有“旬”字,表示“十日”一个循环往复。甲骨文的“旬”之字形,即“日”循环一周天之义。

殷人崇拜天神和祖先,认为先祖死后皆升天为神,所以,先王庙号均以“天干”命名之。

“十二地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十二月”神话。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这里的“帝俊”之妻叫“常羲”,实际讲的,还是伏羲女娲主观阴阳。

“十二月”的观念,源于古人发现太阳四季回归之一年中,月亮“圆缺”十二次。“圆缺”,古人又称“生灭”。

《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那就不是原来的月亮了,而是“新月”。

“天干”为阳,是“主干”;“地支”为阴,是“枝条”。“天干地支”含义即在此。

而“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想配合,便有了六十天为六旬;六个六十天约为一年(见《尚书·尧典》);六十年为一甲子等等的循环往复的“干支纪年法”,也由此形成了中国自古而来的“阴阳合历”。

总之一句话,中国远古上古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十月太阳历就是夏历,就是上古的十天干,十天干是用来描述太阳的运行周期的。阴历就是十二月太阴历,就是上古的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是用来描述月亮的运行周期的。太阳历是科学历,太阴历是自然历。太阳历是天文学与农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太阴历源于上古每月一次的祭祀活动。太阳历和太阴历合称天干地支。

十天干为:甲,已,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群书考异》中说,甲是拆的意思,即万物剖符而出。已是轧的意思,表示出生的样子。丙是炳然之意,即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意为万物丁壮。戊为茂盛之意。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织。庚是坚实之意,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即任,指阳气任养万物于下。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群书考异》中说,子为孳,指万物孳荫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系之意,指万物继荫而长。寅是移,引之意,指物芽稍出。卯为冒,指物生长壮大。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己的意思,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叶密布。未是味的意思,指六月的滋味也。此时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暖昧。申是申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已长成。酉是老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戌是灭的意思,指万物皆衰灭。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皆坚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