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引进土猪养殖企业名单

  1. 陕西可以养什么牲畜
  2.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陕西可以养什么牲畜

陕西适合猪、牛、羊、驴、鸡、鸭、鹅等等,基本上各种牲畜都可以养。

陕西眉县伊雪太白山野鸡养殖场      山鸡、山鸡苗、野猪、香淳雁等

陕西都来米食品公司           野猪、火鸡、绿壳蛋鸡、高产黑山羊、奶山羊

淳化县良种猪繁育中心          良种猪繁育 

西农淳化秦庄莎能奶山羊良种繁育基地   良种繁育 

铜川市印台区自强畜牧养殖公司      养殖牛羊鱼  

杨凌奥达畜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畜牧养殖示范;畜禽屠宰加工;兽药生产、销售、研究、开发。 

淳化县马家镇桥上村畜牧场        牛羊养殖 

蒲城县东陈养植场            肉猪,种猪 

洋县兰林畜品厂             奶牛养殖及鲜奶销售、黄兔饲养 

咸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场         狐,鹿,猪,鱼养殖 

铜川市郊区实达养殖场          猪羊,养殖,饲料加工 

铜川市郊区兴发养殖场          生猪养殖,饲料加工 

潼关县畜牧场              繁育良种 

安塞县种畜场              育种。 

安塞县种羊场              提供种羊。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眉县引进土猪养殖企业名单 - 中国养殖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360 条回答。

其实很简单,应该抢了赶考书生的性价比太低。

古代土匪讲究“七不抢八不夺”,其中一条就是赶考的书生不抢。

为啥?

原因如下:

第一,哪里有那么多进京赶考的书生!

古代老百姓大多不识字,读书人就更少。

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道门槛,能够通过乡试中试的人就是举人,举人才有资格进京赶考参加会试。

会试要3年才举行一次,这还是其次。

据统计,每次乡试每个省大约100-200个举人,而乡试也是3年一次,也就是说10年每个省也就诞生300到600个举人。

这些举人很多几次考试失利以后,已经放弃了升学。说来说去,每隔三年能够进京赶考的举人,人数是很少的。

相比每年到处游走做生意的上百万商人来说,区区这点举人,强盗能够遇上吗?

第二,你敢抢吗?

众所周知,举人在国家是颇有地位的。

因为举人理论上都要参加会试直接成为官员的机会,即便常年闲居在家,也没有人敢于轻视,地方官对举人也颇为客气。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以后,是人是鬼都来拍马屁,送钱送物。本地汤知县也高标准接待请客,对范进很是尊敬。

显然,举人不是普通人,抢了他们会有比较大的麻烦。

那么,进京赶考的举人就更不同了。

要知道,会试可是皇上亲自举办的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会试后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

换句话说,举人都是皇帝亲自认定的人才库成员,谁敢动他们等于不给皇上面子。

如果抢劫杀死赶考的举人或者国子监监生,同谋杀朝廷命官也没有太大区别,肯定会引起皇帝震怒。

第三,这些考生你也没办法抢。

大家都听过公车上书,什么叫做公车?

就是清代进京赶考的举人,是有资格乘坐免费的国家公共车辆的。

比如江苏的一个考生要进京赶考,只需要找到当地的地方官汇报。

地方官不但会给一笔路费(当然是朝廷出钱),还会给一个文书。

考生凭借这个文书,就可以沿途乘坐政府驿站的马车至少是马匹。

要知道,古代的政府驿站可是不接纳普通老百姓的,只接纳政府人员。

所以,考生无论乘坐公家的马车还是骑公家的马,都有鲜明的旗号,土匪敢抢吗?

有这个胆量的土匪,不如直接抢劫国库了。

第四,考生没钱。

人家说穷文富武,同今天一样,读书非常好的学霸,大部分是贫困人家的孩子。

为啥?

有钱人家孩子需要这么苦读吗?家里有钱,可以送到国外上大学,未来还可以啃老,没有必要啊。

为什么政府出台提供路费和公用车辆的政策?主要就是赶考的书生大多贫寒,没有实力去京城考试。

那么,你抢这种书生岂不是变态?还不如抢劫做小生意的,好歹人家生产有一笔资金,至少也有货物。

古代的三贼为什么不抢进京赶考的书生?其实,其中的奥秘有三点,就注定了山贼基本上不会对书生动手。

第1点来讲,进京赶考的一般都是穷秀才。古代人不是都说了吗?穷酸秀才!所以一般来讲,秀才的家境并不算富裕。因为真正有钱的人,直接就捐钱买官了,哪还会让自己的孩子辛辛苦苦进京赶考?

所以,秀才基本上都是穷苦人家出身。秀才身上的银两,也肯定不是特别多。古代山贼一般都有一个口号,叫做劫富济贫,显得自己盗亦有道。秀才明显就属于贫困人口,所以山贼一般都不屑于对他们下手。

第2点来讲,抢了秀才可是重罪!要知道,历朝历代科考都是国家的大事儿!毕竟,国家栋梁基本上都是通过科考选拔而来!国家对于秀才的重视程度,可比大户人家高的多!否则的话,朝廷连大家赶考路上的安全都不能保障,谁还愿意去考取功名?所以,很多赶考时期,甚至还会有官兵护送。

因此,你要抢了一个大户人家,也许逃进山林里面,官府就懒得追你了。但你一旦劫杀秀才,那就是和谋反差不多,是彻彻底底打朝廷的脸面,官兵肯定会对你不死不休的打击。

第3点就是,千百年来尊重知识分子的传统。古代人不都不是说了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对于有知识有文化的赶考书生,很多大老粗的山贼其实都打心眼里尊重。毕竟,就算占山为王,也需要有军师为你出谋划策不是?而且,谁都有孩子,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别人好不容易将孩子培养成秀才,碰见了,也就会网开一面,不会赶尽杀绝。

综上所述,其实抢劫赶考的书生,是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收益极小,风险极大,而且还会背上骂名,遭到整个社会的疯狂报复,所以,基本上山贼都不会对赶考的秀才下手。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上都带有盘缠,有句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读书人虽然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只会死读书读死书。

但要进京赶考也会东挪西借凑一些盘缠,最起码要保证上京路上的吃、住、行三件事。为了功名,有些考生甚至要借高利贷,希望一举中榜翻身还清贷款。

问题来了,赶考书生身上带有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呢?

谁说山贼不抢劫考生的钱财呢?唐朝著名的诗人李涉,曾在进京赶考的时候被山贼打过劫,不过结局出乎人的意料。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李涉是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诗人。由于他的文采出众,从小有神童的称号,到18岁时以诗文见长,在当地颇有名气。

就在当年他进京赶考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一山贼带着一班喽啰下山打劫。

山贼一看是一个白面书生,横刀立马喝道:“此树是我栽,此山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

李涉哪见过这种阵仗?吓得哆哆嗦嗦道:“小生李涉从此经过,还望壮士高抬贵手,吾乃一穷书生,身上并无分文”。

这山贼长得五大三粗,就像黑李逵一样。当他听到李涉自报家门后,刚才凶杀恶煞的表情突然不见了,用一种吃惊的口气问:“你真的是李涉?”

“有假包换”,李涉幽了一默。

山贼一听急忙跳下马来,非常兴奋道:“久仰先生大名,今天遇到先生乃三生有幸也”。

原来这山贼是李涉的粉丝,经常读他的诗文,因此很崇拜李涉,只是苦于没机会相见。

山贼和李涉寒暄过后,转身从马上拿出了几锭银子送给了李涉。

面对此情此景,李涉感慨万端,当即赋诗一首送给了忠实的粉丝。这首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看到了吧?这就是历史上书生和山贼之间的文雅趣事,山贼没有打劫成反而送给了书生一些银两。

从历史上来看,山贼打劫书生的案件不是没有。比如《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在带着妻子上任的时候,就被山贼刘洪打劫。

刘洪打死了陈光蕊,还带唐僧的母亲一起上任。

还有电影《让子弹飞》中,山贼打劫了上任的官员并杀死,山贼代替官员去上任,然后上演了一出“张冠李戴”的大戏。

有人说了,这些不是赶考的书生,而是上任的官员。

没错,山贼既然连官员都敢打劫,难道还怕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说来说去,山贼不打劫书生是核算成本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书生进京赶考就有希望高中头名状元。如果山贼不走运,打劫的正是日后新贵状元。

那么,山贼以后就别在山头混了,基于这一点,山贼害怕书生日后报复,因此不愿意打劫他们。

山贼不愿打劫书生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书生身上没有多少钱,打劫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影响自己的名声,会让人看不起,说自己欺软怕硬。

再就是这些书生文笔很好,如果打劫他们,他写篇文章恶心你,或者上书朝廷,官府害怕影响太坏,就会派兵剿灭山寨。

综上所述,山贼打劫书生得不到多少钱财却惹上麻烦,这买卖不合算,因此山贼懒得打劫书生。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