獾猪养殖基地

  1. 当留守老人都去世了农村会怎样

当留守老人都去世了农村会怎样

这是个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拿我家来说,老家湖南一个村庄,我在天津,父母亲随老大在深圳。以前奶奶在,总想回去,一年回去四五趟,2018年奶奶去世以后,就没有了那份牵挂,但是我们这代人故乡情结还在,时不时想回去看看那个老房子,闻闻那种乡土气息,找找儿时记忆,但每次回去基本都失望和无奈,家乡在变化,已经回不到过去。

过两年我打算把房子重新盖一下,盖成乡村别墅,因为父母还是想回去养老,我老了也有可能去住一下。再过几十年,我都没了,我们的下一代对那个地方已经没有任何感情了,到那时候,那块地,那座房子不知道会怎么样,很难说,要么国家收回,要么就荒废着。

国家现在的政策也很重视农村,补贴了很多钱给农民,但是这种补贴形式国家的负担很重,农民的获得感很低,无非一年增加千八百补贴收入,起不了什么作用。国家还不如把钱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养老这些解决后顾之忧的大事上。再因地制宜的出些政策盘活农村的资源(土地),引导城市的资源要素(人才,资本)流向农村,有了人才,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农村就有了活力,有了活力就能发展起来。比如等我老了,手里如果有些钱,国家能实实在在的出一些鼓励政策欢迎我们回家建设,我肯定会考虑,首先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建设好,再投入一些到村里公共事业上,如果退休回乡建设的人多了,农村自然就变好了。这样我们的下一辈也都会对父辈的家乡产生归属感。农村就能越来越漂亮,富饶,宜居,真正实现振兴。以上纯属个人浅见。

不用几十年,再过十几年,农村将有大量闲置房屋,今年过春节,回老家对这一点感触颇深,对面一邻居,家里盖的漂亮的楼房,两个儿子一个在外买房了,房子里现在空荡荡的,一百多万盖的房子,两老人七十多了守着空房子,一年比一年冷清,以前两个儿子还有女儿未出嫁,还热闹一点,前几年,都出嫁了,两个儿子春节也不那么急着回家过年了,很冷清,很多这样的情况,都是长年在外工作,春节回老家的,平时都是老人守着房子,有的房子整年都空着的,只有春节房子有点人气,回家时往往水电都有问题,常年不住人,房子管道都冻坏!


獾猪养殖基地 - 中国养殖网

等这些老人都离世走了,这些农村基本上也和这些老人一起走向了终结,未来、很多现在已经走出来的年轻人了,和农村故乡的关联可能就此断裂。 要再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再回去,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和老一辈外出打工者又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中青年一代,如果要在城市定居的难度,跟以前比小很多的,所以只是愿不愿意留下来的问题。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的进入到城市,或者最少会去县城里面买房安居。

所以留守老人是最后一代对乡村还有牢固的安土重迁心思的群体了,其他年龄段的乡村走出去的人,乡村对他们来说就是每年春节短短几周的关系了。

至于扛起种地的责任,我觉得基本上是杞人忧天,现在中国老一辈种地的效率,可以说都是人力耕作的状态,顶多用一些耕牛、骡马助力,基本上都没有进入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所以效率是非常低的,基本上只能保证自给自足,所以家的地种着,又有什么价值呢?

未来反而等这些老人不在了,这些地可以流转出去,进行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这样的话反而会提升效率,而不是要靠多少人种。规模化的农场,一个人可以顶一千人的效率和产量。

当然我也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因为农村如果能留住人的话,它也就不可能发生现在的只剩下996138部队了(即老人妇女小孩)的这种情况了。所以等最后一批留守老人不在的,让这些村庄也随之没落,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大家要把目光往前看。

我是来自农村的,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结合我们那边的现状来回答这个问题。

前两年回家过清明扫墓,我大伯就跟我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全部都出去了,村里的田地都逐渐被瓜分了……

我们村靠近当地的乡镇市场,全镇大部分的人都要过来这边买卖,可以说我们村在这个镇的经济中心,不止这,还有学校,医院等都是在这附近。就是这样的环境酝酿出不同的80后90后00后

第一批,先说种田的,目前种田的人不多了,可以说全部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我爸妈就是其中的两位,尽管我已经大学毕业多年,叫他们说在家休息,别太操劳,他们说农民已经种田一辈子了,突然闲下来很容易萎缩,会走的快。他们说会做到干不动,只是少做一点而已。

还有农民是真正为了生活的,但这个不多,一般这年纪还要为了生活的农民,原因都是儿女不孝,或者儿女生活也很艰辛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

剩下这部分五十多以上的就在市场做买卖,或者准备退休在家,或者带孙子。

所以种田的就是这起五十多岁以上的一部分。

第二批,70后80后,这批一般都成家的了,大学生寥寥无几,都是做过一段时间农活就出去打工,东莞深圳的那些电子厂居多,几年后就回家娶媳妇,小部分留在外面,不排除在外混的好的。回家后会做点小生意,开个夜宵店,奶茶店之类的,但他们统一不会去种田。

也有的成家生娃后把子女就在家里给爸妈带,自己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就没有回过几次,所以孩子教育成了个问题。

也有极少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外面买房娶媳妇,甚至过年过节都不怎么回的。

第三批,90后00后,00后都在学校,这个就不多说了。90这批大学生会比较多一点,但在我们村也是双手也差不多能数下来了。这个人中就更不会回家种田,就例如我吧,小时候在家,每次要下田或者在农忙季节我就是数着时间过日子,恨不得时光流逝。

所以好不容易熬出一个文凭,是肯定不会回去种田的。

那这么少人种田,那田去哪了?

去向一,就是我们上面说的五十以上的部分人,他们的加上儿女的,也就几亩地,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所以很多人宁愿出去打工做生意。除非有人承包多点来做。

去向二,外人承包,目前这个是占有比较多。他们会承包几百亩下来种树之类,聘请那些把地租出去的人回来打工当农民(这是那么奇怪)

去向三,原来不少耕田本来就属于住宅地,现在很多都恢复成住宅的。

去向四,荒废。这个水稻田居多。这种田有意靠水,而且一般家庭都会留下来种稻谷减轻买米的支出。但水稻一年最多两熟,很多人闲麻烦一年就种一熟,其他时间都是在荒在那!

我的老家在成都西郊仅30多公里的崇州乡坝头,看见亲戚朋友盖的墅所楼,自已心里痒痒的,也就想盖个一层平房似的,方便养老终年,可昨天上完坟(给逝去的父母)后沿村里走,在我们村小组140亩的土地上,过去都生活着100多个人,20几户,现在却只有13户了,住在村里的不到20人(注:我们这里是平坝地区,水到渠成自然灌概,交通方便,轿车直接能开到家),都是老人小孩,其中还有近十来人早上进城(离城7公里)打工,晚上回来住,上好的良田以每亩500元的年租金流转给村农业合作社,看着亲戚家刚修的小洋楼好漂亮,才合1千多1平米,心里好心动,可修来住利用率太低,一年能呆在村里多少天呢,人毕竞是群居动物!在这土生土长的村里,除了依些的回忆,还剩下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