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之战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 中国养殖网

苏东坡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尽了当年周瑜在赤壁的英姿。周瑜当年在火烧赤壁,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石。

那么,周瑜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同样是久经沙场的军事家曹操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周瑜认真备战,曹操轻敌无备。

曹操进军荆州,首要的目标是刘备。恰值刘表之死,他为了防止荆州落入刘备的手中,不待水军练成,准备充分就发动了进攻。因为刘琮无能,投降于曹操。曹操取荆州实有侥幸因素。而轻易取得荆州,滋长了曹操的骄傲轻敌的心理。

而周瑜对形势判断很冷静,他向孙权说明了双方的利弊,决策了胜利的计划。在战役开始前,双方的优劣已定。

2、曹操战略战术错误,给了周瑜可乘之机。

曹操在占领荆州北部之后,没有趁机占领南部,占领全部荆州,巩固胜利成果。就想趁热打铁,一举席卷江南,在战略上操之过急。这样,就迫使孙刘两家联盟,一起对抗曹操。

在战术上,曹操的部队重心在江陵一带,只是转用部分主力进攻孙权。本来想用虚言恐吓就让孙权投降,但是这一招破产后,曹操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他依靠的北方主力只有一部分参战,而这些人马不擅长水战。收编的荆州水军没有磨合,不可靠。这样,在真正的能够使用的兵力数量上反而占不了上风。

周瑜充分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军优势,控制住曹操的软肋,使得曹操始终无法制约周瑜,反而被周瑜所制约,失去主动权。

3、周瑜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

周瑜利用自己熟悉地利的优势,在水战中先挫其锋芒,然后和曹操隔江对峙。曹操的部队不服水土,爆发疫病,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在天时上,周瑜利用自己掌握的气象经验,在冬至一阳生的时机,抓住难得的刮东风的机会,用火攻打败了毫无防备的曹军。

4、巧妙运用计谋,使得曹操遭受失败。

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和诈降计,已经成为了军事计谋里面的经典。曹操善于用兵,多有谋略。周瑜能够玩弄曹操于股掌之上,可谓技高一筹。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朋友,爱交往,希望能够和大家分享历史的乐趣。希望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介绍一下你们自己家乡的土特产都有哪些?

感谢悟空小助手姐姐的邀请,由求面哥来介绍天津的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土特产——天津冬菜。在天津,冬菜作为一种佐餐菜肴和制作汤菜的调料。冬菜是采用天津本地产的优质大白菜、红皮大蒜和食盐加工而成。色泽金黄、鲜美可口。

其实冬菜的种类比较多,除了津冬菜外,还有京冬菜,产地山东日照,曾经是供皇帝食用;川冬菜(南充冬菜),南充冬菜与涪陵榨菜、宜宾芽菜、内江大头菜并称为四川“四大名腌菜”;大足冬菜,是烹制川菜的重要辅料;潮汕冬菜,其主要作用是作为潮菜、潮汕小吃以及汤类食品的调味品。

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的《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门上家人看了看礼单,见上面写着不过是些京靴、缙绅、杏仁、冬菜等件。”可以看出冬菜在当时也算比较珍贵的特产。

据说在乾隆年间,沧州有一家酱菜园,用白菜加大盐并拌上糖蒜,作为“什锦小菜”出售,被称为“素冬菜”。直到1890年,天津大直沽酒店制成了“荤冬菜”。1920年,大直沽的“义聚永酱园”制做冬菜,并在当时的静海县设场专门切做冬菜的用料白菜,从此,静海成为天津冬菜的主要产地。静海本地盛产“青麻叶”白菜,这种白菜和北京产白菜有很大的不同,具有筋、肉厚、口甜的特点,这也为冬菜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天津冬菜作为独具特色的特产,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远销海外,除了香港以外,还出口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这些国家华侨比较多,比较支持中国的产品,容易打开销路;二是东南亚地区岛屿比较潮湿,而冬菜里的大蒜有除湿、解毒的效果;三是这种产品做工精致。价格比较低廉。据相关记载,每年出口这些地方的越有二十万包(每包六公斤)。建国后,天津冬菜还销往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等欧美国家。1992年,天津市食品进出口公司成立天津长城腌制品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长城牌”天津冬菜的生产、加工、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