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瘦肉型培育猪品种有哪些

主要的瘦肉型培育猪品种有哪些?

培育猪种是根据猪种来源,对猪品种所划分的一种类型。我国培育品种通常是指在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从国外引进的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杂交而培育成的猪种。它们有的是利用原有血统不明的杂种猪群,加以整理和选育而成;有的是按照事先拟定的育种计划进行选育的。

主要的瘦肉型培育猪品种有哪些 - 中国养殖网

瘦肉型猪种:是按经济用途和胴体中瘦肉率的多少对猪品种所划分的一种类型。近一二十年来,由于人们对猪胴体品质要求的改变,脂肪型猪种日趋减少,单纯的腌肉型猪亦不多见,于是出现了肉用型或瘦肉型猪种的概念。根据国标《瘦肉型猪品种(系)鉴定与验收》(GB 8468—1987)规定:生长肥育猪体重90kg屠宰时,胴体瘦肉率应在55%以上,平均背膘厚应在3.0cm以下。如果是专门化品系,父系胴体瘦肉率应在62%以上,母系55%以上。我国培育品种中属于这一类型的猪品种(系)有:三江白猪、湖北白猪、北京黑猪等;国外的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皮特兰猪等均属这一类型。

三江白猪:产于黑龙江省三江地区。用长白公猪做父本,东北民猪做母本,经杂交选育而有成的我国第一个肉用型猪。三江白猪全身被毛白色(允许皮肤有小块散在青斑),嘴直,耳向前倾,背腰较长,平直,后躯丰满;四肢强健,蹄质坚实。成年公猪体重187kg,成年母猪体重138kg。初产母猪平均窝产仔猪10头,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猪13头。生长肥育猪日增重500g以上,饲料利用率3.32,胴体瘦肉率58%以上。杜洛克、汉普夏公猪与三江白猪母猪杂交后代日增重690克,饲料利用率3.0,胴体瘦肉率6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