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价格很高,为什么有些农民不愿意种

白芨价格很高,为什么有些农民不愿意种?

不要去追求卖最高的价格,能卖最高价格的人,那是个例、例如是定制的,他需要按照客户的要求种植、而且量不多的、对于种植的地理环境、施肥、打虫、加工等都有要求的。

开始能把白芨卖得贵、是因为种植户比较少,当种的人多了、市场上的库存量大了,价格就下降了。

很多的商品开始时价格都不贵,刚进入市场、经过商人们的宣传、在口口宣传中、往往会夸大了白芨的药理作用,由于市场上量少、买的人多了,价格就水涨船高。

白芨价格很高,为什么有些农民不愿意种 - 中国养殖网

当农户知道了这个价格后,就大家都去种植、而白芨只能做药,销量不多,种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又回落了。

白芨是中药,中药每年有专门的中药种植户在种的,专供医药部门收购、一般都能够达到市场需求的产量。

农户对市场销售信息渠道知道的很少,农户种植出来的药物很难有销路。

农户对于新的市场需求不敢去迎合,因为农户抗风险程度低,只有当看到别人赚了钱、大家都大量种植时、才盲目跟风,往往成为了最后一波的韭菜,最后没人收购、大多烂在地里。

正是因为这样、靠种植发财的农户不多,所以农民才大多数都去城市打工赚钱,而家中的土地荒着没耕种。

从农户中的收购价到市场的零售价,这中间会经过几手倒腾的,这中间有运费、保存、折损及工钱,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农民不应该去追求卖的最高价,中间还需要经过几批中间商赚钱呢。

上面所述就是最高能卖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农民也不愿意种的原因。

都说现在种粮不挣钱。就我们这,田地里都改种了其它的经济作物,比如猕猴桃、茶叶、葡萄之类的,可是由于销售渠道受限,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多种原因,种到最后发现农民的收入还是不见提高。听说在农村有这么一种作物,叫作白芨,一斤可以卖到上百元,但为啥不见农民去种呢?

野生白芨以前在农村比较常见,县城里的药店会时不时到村里来收购,一斤10来元的价格,对当时的农村来说不低了,因此很多农民在农闲时会上山挖些白芨出来,然后卖给药店换些钱贴补家用。

白芨在中医药上用途很广泛,不仅可以消炎去肿、生肌止血,对癌细胞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前人们不太了解它的作用,价格也就不高,后来随着它的药用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这价格就像坐直升机一样,一路攀升,最高卖到了1000多元一斤。虽然现在价格已经稳定下来,一斤大概在100来元,但是好一点的品种一斤依然可以卖到六七百。

野生白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规模总是有限,这些年挖得多,山里的白芨就渐渐少了。那么有人就问,白芨价值这么高,农民为何不进行人工种值呢?事实上,许多人并不是没有尝试过,结果发现种植白芨价格是高,但种起来却不容易啊。

1、白芨种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喜欢生长在温暖、阴湿的环境之中,对土壤的要求同样不低,必须得土质肥沃、疏松、排水好的沙质土壤才能生长。

2、种植成本高。别的不说,种一亩白芨,苗钱就得一两万块。此外,还要给它搭建遮阳棚,不然就容易死苗。此外还有化肥、人工等等,种起来很费劲。

3、种植时间长,等它完全长成到可以收获,最少得三年时间,时间成本高。

4、商业风险大。对于农民来说,可以把白芨种好是一回事,种好后销售又是另外一回事。一个是销路无法保障,二个是从播种到收获最少得三年,三年后白芨是个什么价谁能预料?涨了还好,要是跌了,那可就血本无归了。

因此对于农民人工规模化种植白芨来说,风险是很大的,没几个人敢去尝试。不过白芨除了根部可以作药,它开出来的花也挺好看,很有欣赏价值,没事在家里种一两盆用来作观赏植物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