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的《燕云台》是在为大辽翻案还是抹黑大宋

北京卫视的《燕云台》是在为大辽翻案还是抹黑大宋?

我看豆瓣上针对《燕云台》的评论,有太多人不看剧,单纯因为所谓"历史原因"直接打一星,真是能把人看笑。

北京卫视的《燕云台》是在为大辽翻案还是抹黑大宋 - 中国养殖网

关于辽宋之争,需要明确几个事实:

1、辽国也是中国王朝,契丹也是中国民族。

《辽史》位列中国二十四史之一,是毫无争议的中国正统王朝。契丹民族发源于今天的内蒙古,辽国五个都城全部位于今天我国境内,宋辽时期其实是我国第二个南北朝时期,北边南边都是中国。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之初,问群臣辽国该祭祀哪些圣贤?有臣子说该祭祀佛祖,阿保机脱口而出:"佛非中国教。""佛不是中国的宗教",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祭祀中国人自己的圣贤。

辽国施行一国两制制度,用汉法统治汉人,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拒绝民族压迫政策,汉人也不用仿照契丹人剃发易服。

后来耶律大石统治中亚,汉语仍然是官方语言之一,施仁政,传文教,将中原文明远播欧洲,直到今日俄语乌克兰语仍然称呼中国为"契丹"。

2、说说燕云十六州问题。

没错,燕云地区是汉人久居之地,但辽国手里的燕云十六州可不是从北宋手里抢的,而是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送给契丹的。

站在辽国的角度去考虑,他们显然也迫切需要适合农耕的土地,需要发展农业,因此不会轻易放弃燕云地区。更何况在辽国人看来,燕云本就不是北宋领土,完全没有归还的道理。

3、说说宋辽战争。

北宋可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孱弱,宋辽战争初期可是北宋主攻,辽国主守的,宋太宗先后两次发动北伐,辽国随后报复性南下。

至于杨家将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假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杨家将只有杨业、杨延玉、杨延昭和杨文广,没有佘太君百岁挂帅,没有杨家七将,也没有杨门女将,更没有杨宗保。

杨业和杨延玉在对辽作战中牺牲,杨延昭也在对辽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但他是病死的,不是战死的,杨文广则从来没有和辽军作战过。

《燕云台》这个剧在上述问题上都表达地非常准确,甚至将宋朝改称"南朝",也没提及杨家将之事,显然也是考虑到了今天一些网友的历史观问题。

综上所述,《燕云台》为辽国翻案,抹黑宋朝一说完全是不存在的。相反的,《燕云台》能从一个为传播中华文明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少数民族的角度全程叙述,其历史观是具有突破性的,值得称赞。

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创造的历史,而非汉人政权一个人的历史。如今,除少数契丹人演变为达斡尔族外,绝大部分契丹人都已经融入汉族,穿了汉服改了汉姓说了汉语嫁了汉人,切不可再用看待外人的眼光去看待契丹。

《燕云台》从2020年11月3日在北京卫视播出开始,已经更新至38集。但是豆瓣口碑一直都没有翻牌。其实更多的可能是观众下意识认为辽朝一直是大宋的“敌对国”,宣扬辽国的功绩就是在给历史翻案。

其实和去年的年末大戏《大明风华》一样,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玛丽苏加大女主戏。但是说实在的,萧燕燕这个角色本身的历史原型其实挺靠谱的,至少比孙若微要真实得多。

但是很多人多对大辽这个朝代有成见的。因为契丹人建立的这个朝代曾经深深刺痛过很多皇汉,特别是失去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失去了养马场和北境屏障,使得大宋终朝未能完成统一。

但是很多人其实忽略了一点,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拱手相让,彼时契丹已成气候,完成京城南迁后,就已经逐步汉化了。元朝指的汉人不是指的宋人,而是北方的契丹和金人,在北方同样生活着大量的汉人。

大辽享国218年,共传9帝。他是二十四史中,他是与宋、金共被认可的正统的王朝之一。而且大辽建国要比大宋还要早53年。

历史上的萧燕燕绝对是个见于《辽史》的狠人,挽救大辽于危亡也绝非空穴来风。而关于萧燕燕的很多事情也是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篇》的,还有很多花边新闻也是见于宋人的笔记的。

现在在河北、北京等很多地方都留有萧燕燕的历史遗迹。比如萧太后河、萧太后桥、奉国寺、上谷地花园、萧太后梳妆楼、萧太后城、萧太后井、萧太后坡、萧太后营。

甚至滦河母亲的形象也是以萧燕燕为原型的。所以萧燕燕绝对不输于中原王朝其他的权后。若是颁个什么古代杰出女性的奖项,萧燕燕绝对可以去争一争的。

皇帝死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叫什么?

古人讲究避讳,连死都不直呼死,我们一起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关于“死”的说法。

一,按身份等级

按照周代礼制,天子死称“崩”(后来也称“驾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称“不禄”,庶人(平民)死称“死”。

这种礼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但演变出一些其他叫法,如皇帝死也称登遐、晏驾。

二,按年龄段分

古代"少者曰死,老者曰终",未成年就死称“殇”,幼年便死称“夭”,年轻女人死,称香消玉殒;老年而死的称呼最多,长逝、百年、作古、登仙、仙逝、与世长辞、溘然长逝、寿终正寝……等等。

三,按死亡原因分

遭受灾祸而死,称遇难,蒙难;为某人某事主动舍命而死,称“殉XX”,如殉国、殉道、殉职,或捐躯、牺牲;死的突然,称暴毙、猝死;死在异国他乡,谓之“客死”。

四,按职业角色分

和尚死,称圆寂、坐化、涅盘;

道士死,称登仙、羽化、得道、升仙、驾鹤西游。

对仇人之死,自然没那么客气,势必要嘲讽、诅咒一番,但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众多,很多地方对“死”都有不同说法,作者发现以下这些词语使用率很高:

活该死、死的好、欧耶……这些是最常见的口头语。

见阎王、下地狱,源自于民间鬼神故事,认为坏人死后要去阎罗殿。

上西天,源自于佛教,原本是褒义,后来演变为贬义。

哏屁,读音gén pì,常见口头语,不知是何处方言。

翘辫子、死翘翘,常见于影视剧,不知是何处方言。

挂了,常见口头语,据说由古代绞刑演变而来。

还有诸如“伸腿了”、“咽气了”、“完球”、“完蛋”等词语,虽不是描述仇人之死,但也是比较粗俗的说法,说出来不太尊重人。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对“死”的称呼,欢迎留言补充。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死亡一直是人们避讳而又不愿意提起的字眼。它带着许多不好的意味 ,让人避而远之,不能坦然接受。“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对价值的一种考量,业果轮回,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是佛道对,是死亡的注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许这样的坦然和潇洒,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追求长生,在古代每一代的帝王中似乎都是一个流行词汇。但是生老病死都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

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所以不同的人的生老病死都有不同的表示,即使是死亡也有不同的表达。皇帝的死亡,人们叫驾崩,崩,升霞。古代诸侯,二品以上官员和皇家贵族的去世为薨。士大夫的亡故叫卒或者不禄。和尚也有坐化,羽化,圆寂等说法。平民死则为死。妻子死为断弦,悼亡。现在也有见马克思了,长眠等。

那么仇人死了呢叫“哦耶”。(郭德纲)

仇人死了分几种情况

作恶多端之人死去,叫大快人心,罪有应得,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平民一点的调侃有“嗝屁了”

有时仇人的死亡换来的可能是无尽的沉默

不是深仇大恨的小仇小狠或许也应该有一定的叹息。

文/红雨说历史

当年孙殿英部队猖狂到什么程度?

孙殿英,出生于光绪十五年,绰号“孙大麻子”,因幼时染上过天花,侥幸逃过一命,但从此脸上留下了麻坑。孙大麻子生性顽劣,长到十三四岁时,已经抽烟、喝酒、赌博无所不会了,在一次聚赌入狱后,孙结识了同一监号的豫西绿林人物焦文典,焦见孙有几分义气,便劝他入伍,这是孙殿英人生的重大转折。但孙的军旅生涯并不顺利,一度落草为寇,几经转折终于投靠了“狗肉将军”张宗昌,后又得到了张作霖的赏识升任了正规军队的军长。1928年,在北伐军的强大攻势下,奉均和直鲁联军节节败退,张宗昌亦自身难保,孙殿英在走投无路时,只好倒戈,接受了蒋介石的改编,成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的军长。

疯狂的盗掘

在队伍来到河北蓟县后,孙殿英听闻清东陵竟然无人看守,匪祸为患,心里便蠢蠢欲动起来。就算自己不盗,别人也会盗,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开始动手了。一番思量后,孙殿英以及他的部下将目标锁定在了慈禧墓、康熙墓以及乾隆墓上。他们先是找来了清朝一位太监打听清楚坟墓的具体情况、地宫入口等,同时制定好了计划,分三路人马同时对慈禧墓、康熙墓以及乾隆墓进行盗掘。

最为顺利的是慈禧墓,因为慈禧墓年代较新,并且找到的那位太监还详细记得慈禧墓的具体情形。很快盗掘部队就来到了地宫的入口,但地宫入口的金刚墙坚硬异常,普通的铁铲根本凿不动,于是他们采用了炸药炸开了地宫入口。在进入内殿时,又用蛮力撞开了门口的汉白玉石门。对于慈禧的棺椁,也是完全不讲究任何技巧,只用斧头劈开或者铁锨撬开。开棺后,只见慈禧的尸身还保存地非常好,身上铺满了奇珍异宝。这帮野蛮人直接将慈禧的尸体拖出棺外,将身上能取下的宝贝全部取出,或拽或抢,可怜慈禧身穿的龙袍被扯烂扔到一边,凤冠也被踩成饼状横到士兵脚下,甚至连贴身衣物也被悉数扒开,头发、嘴、下体也都被士兵乱抠乱摸,希望能找到更珍贵的宝贝。

在炸开慈禧墓的同时,另一边康熙陵、乾隆陵的盗掘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康熙陵地宫渗水较多,每凿开一处,均有大量水涌出,于是孙殿英放弃了康熙景陵。乾隆陵也有较多地下水,孙殿英下令调来了抽水机将积水抽干,但原先因积水而漂浮的棺椁反而随着水的抽干而堵住了石门,于是他们又采用同样的办法将石门炸开,对待乾隆和两位后妃的棺椁也采用劈凿等蛮力。这帮土匪在掏空了棺椁内的陪葬品后,也对尸体开始下手了,其中一位妃子的尸体还被拖入污水之中,几乎被踩成肉酱。

在孙殿英盗清东陵的消息爆出后,四面八方的土匪、残兵闻风赶来,又对乾隆陵、慈禧陵进行再次搜刮,可怜乾隆皇帝和后妃的尸骨被踩踏的面目全非。这些残兵土匪还不满足,还将同治帝的惠妃陵也一并挖开,全面搜寻劫掠。

后记

清东陵被盗后,一时舆论四起,纷纷谴责孙殿英的野蛮行径,清朝的遗老遗少们无不痛心棘手,要求国民政府彻查。但经过一番贿赂和上下打点后,此事便不了了之了,孙并未受到任何惩罚。在国共内战时期,孙殿英被解放军包围,后被刘伯承带到了武安,期初刘伯承也对他很是照顾,但刘伯承大军南下后,再无人对他照顾,最后他于1948年10月死于武安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