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通过水面的痕迹,判断水底鱼类品种,从而确定钓鱼方式

能否通过水面的痕迹,判断水底鱼类品种,从而确定钓鱼方式?

不请自来!

这个问题,本人凭借着多年得来的经验,可以通过水面的痕迹,来判断水底鱼类品种!辨别方法:

一,在夏秋季节,水越是浑浊,就代表着此水域中,底层鱼类比较多!象鲤鱼,鲫鱼等,特别是鲤鱼,它进食可是连水体底部的稀泥,一同吸进嘴里的,然后再通过腮把杂物和水一并排出,再加上鱼尾的摆动,所以水体越浑浊,则鲤鱼和鲫鱼越多!

能否通过水面的痕迹,判断水底鱼类品种,从而确定钓鱼方式 - 中国养殖网

二、在无风的情况下,水面突然出现了一层层细小的波浪纹,并一直向前移动,这是一群白鲢在水中上层觅食。

三、当水面出现非常大的水泡,且不会被风浪吹打破灭的,且水体较浑浊,这是水底有一群草鱼觅食后留下的,因气泡是从草鱼嘴里吐出来的,含有一定的粘液,所以才不会破灭!不像水底释放的空气泡,一出水面就破灭了。

四,当水面出现一团一团的小气泡,并且在不断的向前移动,这是水底有鲤鱼在觅食。

那么鲤鱼觅食时,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气泡呢?

因为鲤鱼进食,可不像其他鱼类,用嘴一粒一粉的吃!鲤鱼吃食的方式比较独特——腮吸!就是在吃食时连同稀泥和食物水一起吸入口中,然后再通过腮把杂物和水一同排出,只剩下食物。由于鲤鱼吃食过猛,所以才会出现一团一团的气泡。

五,螺蛳青吃食的同时,会从口中吐出一大一小两个气泡来,并且一直向前移动,如果水至清,在岸上可以隐约看到水底青鱼的身影。

六,在夏秋季节的中午到傍晚时,如果发现水面出现圆圈一样的浪,且一环套一环,酷似电波状,那是水面下有白鲢和鳙鱼在呼吸空气。

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初到一片水域,除去确定是否有钓鱼人留下的痕迹外,观察水面则是判断水里是否有鱼的主要方式。鱼在水中游弋、觅食过程中,时有水花、涟漪、鱼星产生,且因鱼的种类、体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经验丰富的钓友通过这些痕迹特征,可预知水底鱼情的基本情况。最终决定是否垂钓及钓点的大致位置。那么都有哪些技巧可循,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活跃在河流、湖泊鱼,只要行动必然有“动静”,存有痕迹,而这正是开篇所说的鱼星、水花、涟漪,包括水体清澈程度等。这些都可作为判断是否有鱼存在及种类的依据,但为将鱼情描绘的更准确、全面,各个“痕迹”之间需要相互印证、配合。

鱼摄食或者呼吸过程中,常伴随鱼星的出现,即从鳃部溢出的水泡。鱼星不同于水底淤泥、腐烂水草冒出的气泡,前者表面附着黏液,韧性大、不宜破裂,浮出水面依然维持较长的时间;后者韧性小,上升过程体积不断膨胀,直至最后的涨破,即便浮出水面也是稍纵即逝。

鱼的种类不同,鱼星的体积、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鲫鱼体积小,鱼星个头也小,数量也不多,通常是一个大的水泡先露出水面,后面跟着一个或两个。如果水面有大小密集的鱼星,说明水底存在多条大小不一的鲫鱼。鲤鱼体积硕大,口呈马蹄状,嘴唇肥厚,有低头拱土觅食的习惯,吐出的鱼星比鲫鱼的鱼星个头大、数量多,呈串状,少时二三十个,多时三四十个。如果水面有脸盆大小的鲤鱼鱼星,基本可推测水底有一条重量至少4/5斤的鲤鱼。

鱼属于异类,它的鱼星和个头大小几乎无关系,都是些绿豆或桦树茸大小的水泡。和鲤鱼类似,也呈串状,但数量要少了许多,并且因为草鱼口中的黏液较淡,鱼星冒出水面,不多长时间就会破裂。另外一个常见的鱼星是黑鱼的,它最容易辨别。黑鱼属于掠食鱼,嘴大、摄食迅猛,可一口吞下10公分的白条、翘嘴。吞食后会吐出一大片细碎的鱼星,数量越多、面积越大,说明水底的黑鱼个头越大。遇到这种情况,建议迅速将钩饵抛在附近,常有大的顿口或黑漂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