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奇形怪状的金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为什么会有奇形怪状的金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国是金鱼的发源地,千百年来金鱼被国人不断驯养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优良品种。金鱼被古人养在陶盆中,由于容器变小,金鱼活动量变小,逐渐产生了变异,形成了草种金鱼龙种金鱼和文种金鱼,还有就是蛋种金鱼。千百年来,金鱼自身发生变异,被一代代的养鱼人,不断选育及定向培育,才有了今天形形色色的各类金鱼。金鱼的变化有眼睛的变化,分为正常眼龙眼和水泡以及望天眼。其次,文种金鱼也产生了变异,一类是形成高头鱼,进而在养鱼人的努力下,形成了现在的狮子头金鱼。此外,金鱼的皮肤也产生了变异,金鱼输入印度,由于印度喀纳斯水质的影响,形成了珍珠鳞金鱼,后由印度回输入我国,这是印度人的贡献。再则,金鱼的体型发生了变异,由最初单尾巴金鱼,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四尾金鱼,另外,有一部分金鱼的背鳍完全消失了,形成了现在的蛋种金鱼。此外,还有现在人工杂交培育的各类金鱼品种,例如用鹤顶红和白龙睛杂交,产生了现在的鹤顶红龙睛,以前还有红龙睛狮头和墨龙晴狮头。还有硃砂球白罗袍和墨龙睛杂交,形成了朱球墨龙睛。珍珠金鱼和高头金鱼杂交,形成了皇冠珍珠金鱼。还有珍珠和龙睛杂交,形成了龙晴珍珠金鱼。再有,皇冠珍珠和龙睛杂交,形成了龙睛高头珍珠金鱼,是三种金鱼的属性集于一身,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各路金鱼名家的努力下,金鱼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金鱼被国际友人称颂为东方圣鱼,金鱗仙子独步古今,冠绝中外....

为什么会有奇形怪状的金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中国养殖网











农村水稻田名叫“王八盖子”的虫子,像鱼又似虾,长得很吓人,是益虫还是害虫?

小的时候,远远看到它幼小的样子,像大的蝌蚪状,近距离观看才知道是“翻车车”。以前下雨,会在干枯的池塘里等洼地,突然出现,我小时候,抓过它们,放在玻璃瓶里养着玩。后来了解到:这玩意儿时非常古老的物种,有人叫它们“王八盖子”,学名:鲎虫!因为长着三只眼,和恐龙同一个时期生长过,也叫三眼恐龙虾。

欢迎点击关注按钮,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农的高度】,一起探讨更多关于乡村的事儿!


九十年代,经常出现着翻车车。干枯的大河坑里,下大雨,积水后,突然会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还有在相关节目看到,南方某地的稻田里,老农在管理禾苗的时候,发现稻田里出现好多这种翻车车。当地人们没见过这种物种,议论纷纷。后来有媒体记者听说此事,相邀有关人员,一探究竟。后来经过稻田采样了解到,就他家稻田里有。听老农介绍说,这虫从去年发现零星分布在稻田里,但是今年特别多,模样怪怪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物种?相关人员一看,说是鲎虫,比恐龙诞生的时间还要早,也叫“三眼恐龙虾”,它们属于古老的节支门动物!

这种动物能够从两亿年前,存活至今,有特殊的繁殖本领。大家听说过“千年鱼籽,万年藕吗?说的是鱼籽可以在干枯的河床或者池塘里,千年不死;藕籽由于有坚硬胞膜的保护,可以在干旱中存活万年!鱼籽和藕籽遇水成活,所以有时候,河坑里有水,就会有鱼,有莲藕长出来。虽然这种老话形容鱼籽藕籽、在干枯期的存活时间有点夸大,但现实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才会形成这样的老话。

这翻车车的卵,也有和鱼籽“滞育期”的特性。据说也可以存活好多年,遇水重生,这种繁生特性,才使得有时候,它会在某处有水的地方,突然出现;也是它能够存活至今的优势之一。它们是一种有益农作物的益虫,专吃稻田的害虫,虫卵,及一些蜉蝣水生物。如果出现在谁家稻田里,可以省去很多农业防治病虫害了。你见过它们吗?

人啊,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以前恨不得见到之后一脚踩死的,现在想见一面都难。

王八盖子是华哥小时候下黄鳝笼子最怕遇到的,我辛辛苦苦挖蚯蚓,徒手穿蚯蚓,傍晚在水稻田埂来回奔波,不怕热、不怕蚊虫叮咬,早晨老早爬起来收笼子,当打开笼子一看,里面没有黄鳝,全是王八盖子,你说气不气?不过,倒是便宜了我家的鸡,所有下到的王八盖子全部进了鸡肚子里。

这王八盖子到底是啥?

王八盖子其实有它自己真实的名字,王八盖子是人们给它起的外号,它自己真实名字叫鲎虫(hou),认识鲎虫,华哥用三个字来概括:

一是“老”,太老了。比恐龙还老,它被称为活化石,大约出现在2亿年前,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但是人家2亿年来,容貌身材没有怎么变,保持的不错。

二是“短”,生命周期短。它长得比较着急,在孵化后,他是一天一个样,一天一蜕皮,也可能就因为它长得着急,它的生命只能维持90天左右。虽然生命如此短暂,但是它的卵在干旱环境下却能存活25年之久。

三是“益”,对人类有益。这种虫没有毒,也不咬人,但是喜欢吃害虫,如果在稻田里存在,它可以帮助减少虫害,是一种益虫。想想自己下黄鳝笼子下了那么鲎虫,心里也不免愧疚啊。

鲎虫对人类是来说是一种益虫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了,但是现在这种虫很少见了,它想为人类多做贡献恐怕也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肯定影响了它的生存环境。目前少部分人开始饲养鲎虫,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人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