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的子女们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汪精卫的子女们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汪精卫一生虽只活了短短61年,但他拥有过的头衔却比谁都多。

他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是早期革命志士,是政坛风云人物,是孙中山遗嘱的起草者和执行人.....但他的这些头衔均被一顶叫“大汉奸”的帽子盖住了,其子女的人生也均因其父汪精卫的“汉奸”头衔而受到了重大影响。

汪精卫与妻子陈璧君一共生了六个子女,这六子女除一子早夭外,其他均长寿。

汪精卫的五子女分别是:长子汪文婴,长女汪文惺,次女汪文彬,三女汪文恂和次子汪文悌。

在汪精卫的众多子女中,生于1913年的长子汪文婴年最长也与父亲关系最为密切,他后期甚至曾在汪伪政权中任军事委员会第三庭担任军需处长,成为了父亲汪精卫汉奸路上的帮凶。

按道理,这样的汪文婴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但因为他在日本战败后迅速带着老婆孩子逃到了美国,所以自然也就逃过了政治审判。

汪精卫的子女们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 中国养殖网

后来的汪文婴一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再未回过祖国。

同汪文婴相比,汪精卫的其他子女也均生活在美国、印尼、中国香港等地,无一人生活在内地。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与其父汪精卫的汉奸身份有关。

汪精卫众多子女中,唯一一个有记载的曾回过故土的便是其次子汪文悌了。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汪精卫众多子女中,受父亲“汉奸”头衔影响最大的一个。

汪文悌生于1928年,他出生这年父亲汪精卫已经45岁了,“老来得子”的汪精卫和妻子陈璧君自然十分宠爱汪文悌。

可惜(或许是幸运)的是,汪文悌年16岁这年,父亲汪精卫便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了。抗战胜利之后不久,即1946年汪文悌被以汉奸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月,缓刑五年。

后来的汪文悌,未从文也未从政,而是做了商人。遗传了汪精卫聪慧的他一直在香港从事桥梁建筑事业,后来,他还应邀回到了内地开展合作项目。

面对故土的呼唤,汪文悌疑虑重重,一方面他怀念生养他的故土也希望能再度与故土发生联系,一方面他却又顾及父母的汉奸身份。

2005年,在深思熟虑之后,汪文悌终选择了回到大陆。

汪文悌选择回南京这年,正是抗战胜利60年之际。不可避免地,汪文悌看到了父母汪精卫和陈璧君的跪像。

汪精卫的子女们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 中国养殖网

作为子女,看到父母跪像的汪文悌自是万般痛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时年已77岁的他却在看到父母跪像后含泪哽咽道:

这句话,像是汪文悌对自己说,也像是他对父母说,也像是他对天下人说。只这一句,便够让无数人感慨万千了。

不知,汪精卫若在天有灵听到儿子对着自己跪像说出这样一句话,他会作何感想。

汪精卫的子女们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 中国养殖网

相比之下, 汪精卫的三女、即汪文悌的三姐汪文恂也住在香港,但在有记载的记录中,未找到她回大陆的消息。

与从商的弟弟汪文悌不同的是,汪文恂选择了从事教育行业。这位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早期曾为父亲整理文稿的姑娘,后曾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担任教授,并于2002年病故。

较之汪精卫三女的平顺人生,同样从事教育行业、早年也同在香港的汪精卫长女王文惺就没这么幸运了。

汪文惺的一生充满了波折,这点,在她1914年出生时似乎就已经注定了,因为早产的缘故,她竟只有2.6斤重,医生认为她随时可能夭折。

汪精卫的子女们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 中国养殖网

汪文惺

雪上加霜的是,汪文惺出生时正是汪精卫和陈璧君夫妇最忙的时候,于是,他们只得请方君瑛、曾醒帮忙照顾刚在法国出生的汪文惺和年仅一岁的哥哥汪文婴,好在,在她们的悉心照顾下,两个孩子都健康成长了。

为了感谢方君瑛、曾醒对孩子们的照抚,汪精卫为孩子取名时,特地取了“瑛”“醒”同音的“婴(文婴)”“惺(文惺)”。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当甲午战争战败的阴云席卷大清朝廷,落魄的光绪帝此时已失去了方向,然而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伯父——恭亲王奕欣。光绪帝来到他的床前,轻轻地问道:“恭王以为,翁同龢如何?”恭亲王闻后老泪纵横,托起病重的身躯,攒足了气力对光绪帝说到: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人!……

翁同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所做作为该如何评价?

话说,江南的翁家,可是晚清时期典型的名门望族,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就曾是咸丰和同治的老师,翁同龢也没有给父亲丢脸,咸丰6年考中了状元。

汪精卫的子女们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 中国养殖网

在自身的努力和父亲的提携下一路高歌,先后担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直至进入朝廷决策的中枢位置。担任同治,光绪的老师,让他成为光绪身边最近的权臣,行宰相之职。

翁同龢给自己一步步建立起“刚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设。在担任刑部要职期间,顶着地方官僚权贵的压力,将震惊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翻案成功;任军机大臣期间,严肃处理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在中法越南交涉案上维护了朝廷的利益。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当时朝堂上下的一致认可,甚至光绪帝都认为他是大清之楷模,朝廷之典范。

然而,当大清的国运被外来势力摧残,变的风雨摇摆时,当朝廷需要变革另觅生路时,翁同龢,这位咸丰年间的状元,却表现出了他的迂腐,甚至自私,将自己之前经营起来的能臣、正臣人设全部撕毁。

1888年12月17日,在慈禧太后的鼎力支持下,由李鸿章主持,海军衙门编写章程,将前后购买与自产的22艘大小军舰和各类辅助舰船正式统一编建,成立了当时大清唯一的常备海军,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为此,清廷拟定每年以400万两的经费予以海军的开支建设。

汪精卫的子女们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 中国养殖网

令人惊愕的是,自成立开始北洋海军再无添置一舰一船,未购一炮一弹!而当时处于劣势的日本海军却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下,不断购置军舰,提升海军实力。

那北洋海军的军费都到了哪里?有人说是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3000万两经费修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无经费发展……

这未免言过其实!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实乃事实,但并不是全从海军经费中扣除,而是从中央到十八省各行分担,当然,海军的经费也不能例外。按照1889年海军衙门会办、庆郡王的奏折记载:“以今岁而论,每年交拨三十万两工程处应用颐和园,”以此可推断,北洋海军按理每年还能拿到朝廷拨款370万两,5年时间可得1850万两之多,这些钱足够再添一支北洋海军了!

那为什么朝廷的拨款依旧不能到达?因为,掌管户部这个钱箱子的人,翁同龢,不想给。

翁同龢的理由是:海军建制已成规模,每年耗银巨大实乃饷力受挫。说白了就是没钱。

这个理由还算中肯。因为1887年黄河发生过大决堤,数百万人受灾,当时翁同龢尽到了户部尚书的职责——施行一系列节省开支举措(慈禧太后同意),筹措900万两支援受灾地区。而这其中就有一条:暂时限制海军外购军火。也正因这一条,成为日后翁同龢卡住北洋海军喉咙的死穴;但在同治皇帝大婚、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寿诞,建颐和园这些方面,翁同龢倒是看得很清楚,大操大办奢靡至极。前后一对比不难看出,尽管当时国库存银稀薄,但还是可以支撑部分北洋海军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