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小国许国,为何在河南安徽6次迁都

春秋时小国许国,为何在河南安徽6次迁都?

这个话题估计不够吸引人,而且许国六迁的事情其实在大鱼吃小鱼的春秋时代很是平常,但从这件事上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可以感受到那段历史中肆意横行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让我们回到那个礼崩乐坏战火纷飞的年代吧。

春秋时小国许国,为何在河南安徽6次迁都 - 中国养殖网

图一

看下上面这张插图,许国位于现在河南省许昌市的东边,在那个年代,中原沃土是很多国家梦寐以求的理想天堂。许国立国之人叫“吕叔”,那个年代起名爱按照“伯仲叔季”这样排行来起,孔子叫“仲尼”,所以曾经称他为“孔老二”,这个吕叔估计在家排行老三。其实历史文献上称“文叔”,是不是排行老三就不清楚了。《春秋正义》里有一段“疏”我摘录下

这是郑国齐国密谋要伐许国时候的一段注释。说许国祖姓“姜”,与齐国是一个祖宗,我们知道齐国是姜尚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又名吕尚哈。都是炎帝一脉出来的。是“伯夷”的后人,伯夷兄弟让国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这里长话短说,就不东拉西扯了。总之祖宗就是高风亮节的圣贤之人。尧封了“四岳”其中就有许,这个估计来源于那个“许由”,据文献上说,“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意思是说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干。说心里话,原始部落的酋长的确不好干,跟后来的皇帝区别太大了,也没什么三宫六院,没准还是母系社会。群婚的状态,谁没事当个酋长干啥子嘛。有点扯远了。总之老许家祖宗都很牛。老许家的家世不多谈,《左传》里面说: “姜, 太岳之后也。 ” “ 夫许, 太岳之肩也。”,这算可以了,周得天下靠的是“姬姜联盟”,许能当个肩也是荣宠之至了吧。

补充下,所谓的四岳,指的是四个姜姓的诸侯国,齐、许、申、吕。这里除了齐一直牛(不过后来姓田了),其他几个姜姓诸侯国说心里话,最后真的都很悲催,据说吕老三离开故地来到许国这块后,留下的族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彪悍异常的“大荔戎”。

许国正因为是四岳之后,与管、蔡这些亲族的诸侯国横在宋和王畿之地之间来监视商的族人。许国立国在中原沃土,非常的逍遥自在,穆王西行前还曾“见许男于洧上”,“洧”就是洧水,嵩山上流下来的一条河。据说穆王与许男开怀畅饮,完事还送了许男十六匹骏马。也算是门庭显赫了。这还不够,后来“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见《竹书纪年》)。那段故事也很传奇,还有个“烽火戏诸侯”的传说,申也是姜戎,跟许是一家,反正都是“戎人”哈(其实我们的祖先不是夷就是戎)。许国的确风风光光的把西周过完了,但也盛极而衰,春秋以后就成了人人都可以捏的软柿子。

春秋时小国许国,为何在河南安徽6次迁都 - 中国养殖网

图二

郑国跟着平王迁到洛邑以后,迅速扩充地盘,很快把中原这些小国收到门下,从上图可以看出来,许国被郑国势力范围了。这张图还只是列出来了被郑国拿下的各个诸侯国,我们再上一张带城池的图会更明显。

春秋时小国许国,为何在河南安徽6次迁都 - 中国养殖网

图三

经过郑武公和郑庄公这爷俩苦心经营,郑国俨然成为了中原霸主(《辞通》《论语别裁》里都把郑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郑庄公就联合齐鲁两国攻打许国,那时候礼乐之道尚存,总是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才行。结果许庄公没干过几家的联军,逃到卫国,许国理论上算灭亡了,沦为了郑国的附属国。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后来郑庄公死了后,郑国陷入了几十年的内乱,许国趁机复国,算是起死回生了。

到了春秋中叶,许国迎来了一位倒霉的王,就是“六迁”的主人公之一“许灵王”。这哥们其实一点也不灵。在这之前南方大国楚国已经开始崛起了,楚庄王问鼎中原,一举拿下了霸主的地位。我们看下地图再继续。

春秋时小国许国,为何在河南安徽6次迁都 - 中国养殖网

图四

从这张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出来,楚国人从荆汉平原出发进入南阳盆地有东西两条路,西边顺汉江要通过襄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边要走百公里的随枣走廊到达枣阳,然后通过方城夏道的丘陵地带进入中原,进入中原后如果想向西进入洛阳盆地,同样会撞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伊阙龙门。而向东就要撞上以郑国和晋国为首的中原势力,而许国被首当其冲的夹在两股势力中间。本来以为捡了个便宜在中原立国,没想到郑国大老远迁到中原,还有楚国竟然异军突起。说白了,这个范围内许国等小国最后的不幸根源就在于此。

补充一下,实际上那个“方城夏道”的方城就是指楚国人修的方城,现在那里叫方城县,事实上楚国人已经扩张到南阳盆地,剩下的就是通过方城夏道向中原进军的问题了。恰好这时候许国蹦了出来。

讲了这么多虽然有点啰嗦,但说明白了这些,后面就一路畅通了,我们看下许国六迁的情况。

春秋时小国许国,为何在河南安徽6次迁都 - 中国养殖网

从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在郑国的不断压迫下,许国的地盘越来越小,许灵公就找到楚王,请求楚王保护,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楚王自然求之不得,就派出公子申将许国迁到叶县,“许灵公畏迫于郑,请迁于楚,楚公子申迁许于叶。” 杜注: “ 叶, 南阳叶县也。”(见《左传》襄公十五年)。从上图我们能看到,新迁之都在楚方城外边,地处山地,土地贫瘠,与肥得留油的中原故地自然是没办法比了。许灵公心知肚明,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好死不如赖活着啊,这道理他懂。而许的旧地自然被郑国纳为己有。

第二年,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爆发了”鄢陵之战”,鄢陵就在许国旧都不远之处的鄢国,结果楚国大败,而在中原诸夏眼里,“楚人,蛮夷也”,对于投靠楚国的许国自然是嗤之以鼻,堂堂四岳之后,竟委身于蛮夷。

许灵公毕竟从“诸夏”处来,不禁开始动摇,打算迁到晋国,投靠晋国,确遭到了许国国内士大夫们坚决的反对。性格懦弱的灵公就放弃了。这时候,晋国与其他中原国家又发动了“湛阪之战”,将楚许联军打得大败,其实楚国一点也不傻,将归附的一些小国都放在方城外边,让这些小国来抵御中原国家的进攻。许国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之后更加咄咄逼人的郑国,年老体衰的许灵公跑到楚都,几次三番请求楚王伐郑,估计他预感到时日不多了,怎么说也得落叶归根吧。可楚国哪有那么傻,自然拒绝了他。灵公撂了句狠话“师不兴,孤不归也”,结果灵公真的客死楚都。楚王一看,这哪成哈,急忙将灵公遗体送还许的新都叶县安葬,灵公墓后来被考古发现了,出土了大量编钟等青铜器,毕竟是一国之主,“礼”还是要讲的。

许灵公在位四十四年,无论在故都还是在叶,就没有消停过,被郑国折磨得够呛。死后许悼公即位,这哥们等于一出生就寄人篱下,自然也不会很好过,很快迎来了第二次迁都。

春秋时小国许国,为何在河南安徽6次迁都 - 中国养殖网

楚国派出了公子弃疾将许国迁到“夷地”,也就是原来的城父国,在现在的安徽亳州。事实上楚王玩了把一石三鸟,还是上文献记载。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

唐朝名臣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张巡到底做过什么。知道了张巡的所做所为,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安禄山就攻陷了东都洛阳,登基称帝,建国号大燕。

张巡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隶属谯郡(今安徽亳州)。谯郡太守杨万石准备降燕,任命张巡为长史(类似于幕僚长、秘书长),派其迎接燕军。张巡不从,愤然起兵对抗燕军。

张巡募兵千余人驻扎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率军千余,在雍丘与张巡会合。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燕军。张巡、贾贲趁令狐潮离城去拜见燕军大将之时,与被囚于雍丘城内的唐兵战俘,里应外合,攻陷了雍丘城。

张巡、贾贲将捕获的令狐潮妻、子全部处死,以示抗击叛军的决心。令狐潮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由此,也拉开了雍丘保卫战的序幕。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二月,令狐潮率一万五千燕军,进攻雍丘城。当时,张巡、贾贲仅有三千余唐兵。贾贲出战,不敌战死。张巡率军继续力战燕军,被推为了主将,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先锋使。

此后,在张巡指挥之下,唐兵击退燕军的多次进攻,以死伤千余人的代价,累计杀敌近万人。令狐潮不得已,率残兵撤退。

第二个月,令狐潮又会同燕军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率军四万攻击雍丘城。此时,雍丘城内,张巡仅有两千守军。张巡靠在城墙之上树立木栅,投掷燃烧的火把,挡住了燕军的攻城。同时,张巡还时不时出城偷袭,搞得燕军身心俱疲。

双方相持六十余天,大小数百战,令狐潮再次撤兵。张巡见状,率兵追击,差点生擒令狐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