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吐谷浑是我国西晋到唐朝时期,存在于西北地区祁连山脉与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分支,由慕容吐谷浑所建立的。

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 中国养殖网

土族是我国青海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区域大致都在古吐谷浑领地内。

那么,吐谷浑与土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的看法是:经过千余年的民族大融合,吐谷浑和土族早就不能算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吐谷浑可以看做是土族的祖先之一,不过吐谷浑国家,并不能被认作是土族所建立的,因为在西晋到唐朝时期,现在的土族概念还没有形成。

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 中国养殖网

  • 大约在西晋永嘉七年(公元313年),辽东慕容鲜卑部族内部发生了分裂。部落首领慕容廆与他的庶兄慕容吐谷浑之间产生矛盾,导致慕容吐谷浑带领自己的部下,西迁到上陇地区(现在的青海东部甘肃西部等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慕容吐谷浑的后人就以吐谷浑为国号,正式建立了吐谷浑王国。

  • 在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吞并了吐谷浑。至此,前后存在了近340年左右的吐谷浑王国灭亡,所部被归入吐蕃民族当中。

之后千余年,在原吐谷浑故地,吐蕃民族、党项族、蒙古族、羌族等各民族与吐谷浑本地的人民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土族。

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 中国养殖网

总结:吐谷浑并不是土族所建立的国家,吐谷浑是由鲜卑所建立的,而吐谷浑是土族的祖先之一。

吐谷浑是鲜卑人建立的。

吐谷浑作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政权,是一个首领的名字命名的国名,这个政权的建立者就是吐谷浑,但是他不姓吐,而是姓慕容,他的全名是慕容吐谷浑,鲜卑族的慕容吐谷浑,熟悉金庸大师小说《天龙八部》都知道,小说中的南慕容的慕容博、慕容复一直想要恢复的燕国就是慕容鲜卑建立的。

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 中国养殖网

慕容复一直要光复的大燕其实和吐谷浑渊源颇深

三国末期鲜卑人崛起于辽西,其中的鲜卑慕容干掉了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独占辽西,后来五胡乱华之中建立了燕国,甚至南下中原。这奠定了慕容鲜卑基业的是慕容鲜卑的首领慕容廆,而吐谷浑就是慕容廆的亲哥。

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 中国养殖网

吐谷浑的向西远徙

由于慕容吐谷浑是庶出,而慕容廆是嫡出,所以由慕容廆继承了慕容鲜卑的大权,但是吐谷浑也分得的部落和马群,两部分开单过,可是有一次两部的马群打架,慕容部的马群被吐谷浑的马群咬伤,慕容廆就质问吐谷浑:“我们本来都已经分来单过,为什么你们不走远点,约束住马群,现在你们的马咬伤了我们的马!”。吐谷浑说:“马群打架是畜牲之间的事情,既然我本是庶出,你继承了慕容家族我也没有意见,既然你觉得我离你太近,那么我从里就离你远远的!”

于是吐谷浑一怒之下,带着部落西行远徙,看见吐谷浑走后,慕容廆又想起兄弟之情后悔了,就派人去追,结果吐谷浑对来人说,你要是能我的马头自动向东,我就跟你回去,可是几次来人将吐谷浑的马头拉向东方,马群跑了几百步后,就又重新向西而行,于是吐谷浑说,我们部落向西远徙是天意,于是吐谷浑就开始向西迁徙。

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 中国养殖网

五胡乱华时期的吐谷浑和前燕

吐谷浑一路向西,最终在青藏高原北部停下脚步建立了起了吐谷浑汗国,此后慕容鲜卑几次崛起于中原,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等,慕容鲜卑们不折不挠的在中原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几番折腾之下,慕容鲜卑建立的国家总共建立起来不超过百年。

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 中国养殖网

唐初的吐谷浑仍在,此时的慕容鲜卑早已经灰飞烟灭200余年

而就当慕容鲜卑们在中原几经沉浮,最终灰飞烟灭后,吐谷浑汗国却长期的青藏高原北部,维持他们的汗国,直到唐高宗时期才被吐蕃人所灭,他们的国足足足比慕容鲜卑们多了200多年。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

道德经 第五十一 养德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道‘’使万物产生,‘’德‘’使万物繁殖,万物得气而有形体,形体生生不息,万物的生长发育因而能够完成。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贵重‘’德‘’的。‘’道‘’被尊崇,‘’德‘’被贵重,并非它们发号施令,而是遵循自然罢了。所以,‘’道‘’使万物产生, ‘’德‘’使万物繁殖,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结果、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德而不望报,长育而不宰制,这是最深远微妙的‘’德‘’。

本章论道生德养,为万物根本,故老子名之为‘’养德‘’。

联系现实,主要针对父母对于子女的认知,子女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不是父母私人‘’专属品‘’。成人后的事物,不该由父母包办。一,譬如婚姻。要子女自己作主,父母给出参考意见即可。二,子女结婚生子之后,小两口都上班,需要双方父母来照看孩子,这一点在中国已经很普遍。在生活饮食、辅导作业等方面,容易与子女发生观念和方法上的分歧。这时候,当父母的已是爷爷奶奶辈了,应当退后,不能以‘’我们那时候怎么怎么样‘’作为标准衡量子女的作法,年龄大了,时代进步,父母的老观念,很可能不与时俱进呦。

吐谷浑是土族建的国家吗 - 中国养殖网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话。该章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如下: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

努力做到清心寡欲,一心坚守清静无为,万物都在生长,我就看着它们循环往复。那事物纷纷成长着,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称作静寂,这就叫再生;再生叫做守常规。

本章提出了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把握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而守常的主张。这里所引的文字分两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提出要清静无为对待万物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总结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极力达到虚无,一心坚守清静。“虚”即“空”,心无所欲为“空”;“静”即清心之静,是跳出纷乱之静。“虚空”自然“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淡然地看着万物各自纷纷成长生存;就能懂得客观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观”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通过看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夫物芸芸”之“物”,非特指一物,乃纷纭之万物;“各复归其根”之“根”,实乃源头,乃物之本,它既是归宿又是源起。“归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道德经》把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静”,又转了个弯说,这就叫“复命”。“归根”“静”“复命”实际都是“死”的替代词。看到“复命”,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回复使命”,向造物之神报告“我完成了使命”。其实“复命”等词绝非“死”的简单替代,因为“复命”既是旧生命的终结,又是新生命的开始。“复”是“又”“往复”的意思。“命”是“生命”之“命”,即“生出命”。客观事物循环往复是规律,是常态,旧事物的终结是新事物的开始。“复命曰常”告诉我们,此“常”恰恰是生命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和规律,很象明朝进士万民英《三命通会》中说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绝)→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