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市城之战中唐军是否被高句丽大败,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这事吗,有何历史依据

安市城之战中唐军是否被高句丽大败,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这事吗,有何历史依据?

我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整个安市作战,是分为野战和攻城战两部分的,野战(驻跸之战)唐军是打赢了的,而且是完胜,斩首2万,高句丽成建制投降3.68万人;攻城战确实没打好,主要原因是李道宗土山失利。下面我详细分析一下。

安市城之战中唐军是否被高句丽大败,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这事吗,有何历史依据 - 中国养殖网

一、野战:驻跸之战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征讨高句丽,一共也就出动了10多万兵力,这里面还有没怎么发挥作用的水路的4万人,因此,真正在辽东与高句丽主力拼杀的,也就陆路的6万人,这6万人,还需要分兵驻守已占领地区,掩护后勤补给线,因此,等当年六月到达安市城的时候,唐太宗能够集中的唐军也就3万人。而高句丽来了多少人呢?高句丽和靺鞨兵,一共15万人,”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资治通鉴》)。

3万唐军对阵15万高句丽和靺鞨兵,唐军当时处于绝对的劣势。

正常情况下,这仗都不应该打,因为兵力悬殊太大,应该主动撤退才对。

但是,太宗决定要打,既然兵力不占优势,就要用计取之。太宗让李世勣率1.5万人部署在正面,让长孙无忌率领1.1万人从高句丽驻军的山的北面绕到高句丽背后,太宗亲自率领4000人驻扎在北山,作为预备队。

刚开始,高句丽只发现了李世勣的部队,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李世勣这里,正面发起进攻,等到长孙无忌顺利绕到高句丽背后时,太宗命令擂鼓,唐军前后夹击,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2万余级,高句丽军剩余部队被围在山上,无法逃脱,在主将高延寿、高惠真率领下被迫投降,降者3.68万人。此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还有其他很多物资。

可以说是完胜,这是唐太宗的一个战争杰作。野战大获全胜,然后太宗就开始进攻安市。

二、攻城战

攻城战确实不顺,久攻不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道宗的土山失利。原本,太宗命令李道宗在安市城东南角修筑土山,修的比安市城墙还高,李道宗派遣果毅傅伏爱率军驻守土山。有一天,土山塌了,压在安市城墙上,把城墙也压坏了,出现了缺口,此时,如果李道宗部署得当,唐军完全可以趁机攻入安市城,但是,当时傅伏爱私自离开,李道宗也没有恰当的部署,结果高句丽守军数百人趁机杀出,夺取了土山。一个绝好的战机,就这么错过了。

按说,李道宗按照唐律是要处死的,但是,太宗回护李道宗,赦免不问,只是杀掉了傅伏爱。

此后,在九月间唐军班师了。这是李世民对形势的准确判断,辽东严寒之地,九月已经是深秋了,天气已经很冷了。幸亏是九月就撤军了,要是再迁延一段时间,就要出大事了。即便是九月撤的军,在十月初一的时候,还是遇到了暴风雪,有士兵因此冻死。但因为撤退及时,唐军整体得以保全。

三、其他方案讨论

在作战期间,李道宗曾提出率军5000人,直趋平壤(战后李靖也表示赞同),后来,高句丽降将高延寿、高惠真也提出,绕过安市城,攻打乌骨城,然后直趋平壤。

听上去都很美好,实际上呢?安市城之所以打不下来,就是因为它比较坚固险要。而平壤城,是一座更加坚固险要的大城,想依靠闪电出击,快速打下平壤城,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当时李道宗也好、李靖也罢,都没去过平壤,在地图上推演可能是可行的,但是实际上,考虑到平壤城的守备情况,就不可行了。至于高延寿、高惠真,本来就是降将,居心叵测,他们的话,岂能全信。

后来苏定方、契苾何力龙朔元年(661)讨伐高句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检验了李道宗等人的这一作战设想,由契苾何力在辽东陆路进攻,苏定方率军从海路直接进攻平壤城,结果如何呢?苏定方大军顿兵于平壤城下,半年仍未能攻克,最后粮尽而还。这就充分说明李道宗等人的方案是不可行的。

四、唐太宗是否被射瞎

无论唐朝历史,还是半岛的史料,均未记载唐太宗曾被射瞎。直到高丽学者金富轼编写《三国史记》的时候,仍然没有唐太宗在安市城被射瞎的任何记载,金富轼只是在记录安市之战后,发表了一段议论:

则其城主,可谓豪杰非常者矣。 而史失其姓名 ……甚可惜也。

而根据唐朝史料的记载,一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十二月以前,太宗的身体一直很好。九月撤退途中,太宗还帮助将士们一起铺路,“上自系薪于马鞘以助役”。十月,唐太宗听说太子要来迎接,亲自率领骑兵快马前进,“从飞骑三千人驰入临渝关”。可见,这时候,太宗身体都很好。太宗是在到达河北定州以后,在十二月间生病的,此时距离安市之战结束,已经差不多3个月了。

以上是我对唐太宗安市之战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直接说了,唐太宗征高句丽确实是败了,最起码没有嬴;其次也确实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染上重病或者负了伤,从此后身体愈发的不好。但是在安市城被高句丽守将射瞎一只眼就是胡说八道了。

历史整个经过大概是:贞观十九年(645A.D.)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十万人马,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但东渡辽水以后,唐军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吃了败仗,简单的说就是江夏王李道宗负责在指挥攻打安市城时由于指挥失误致使唐军的攻城制高点营造的攻城土山反被对方端了——《资治通鉴》中记录的是李道宗派部将傅伏爰守土山,但这人却开小差儿,导致土山失守:

会伏爰私离所部,高丽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上怒,斩伏爰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诣旗下请罪……”

不管是谁的责任,反正结果都一样,就是这座斗大的小城变得越来越难以攻下。在出兵三个月后,已到阴历九月中旬的辽东开始气候转冷,四周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十万大军难以久留,于是只得下诏班师。临走前安市城主登上城楼,向唐太宗拜手奉辞,唐太宗则对这位材勇之将赐缣百匹,以嘉其忠勇。这种中世纪特有浪漫而崇高的骑士精神使现代社会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形之下不由得自惭形秽。

这个安市城本名叫凤凰城,因为高句丽语“大鸟”读作“安市”;蛇读作为“白岩”,所以安市城、白岩城就是“大鸟城”、“蛇城”。但是,历史上这位以弹丸之城挡住十万大军的城中守将却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而关于安市城守将射瞎唐太宗一只眼的传说在丽末鲜初还没有普及,虽然丽愍王及辛氏高丽时期的重臣,“丽末四隐”之首牧隐李穑曾经写了一首古风《贞观吟》,诗曰:

毫无历史依据,基本就是韩国人一厢情愿的意淫。

平心而论,安市城之战高句丽确实表现不错,与唐军基本打成了平手,最后唐军因为久攻不下,凛冬将至,便放弃了攻城,撤回了中原。高句丽虽然达成了战略目的,但是自身损失也不小,因此绝谈不上大败唐军,而所谓的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更是无稽之谈。

李世民眼睛被射瞎这个说法是来源于18世纪的一本朝鲜小说,名叫《三渊集》,里面第一次提到安市城的守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这里的虬髯就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这一说法后来在朝鲜民间流传甚广,到了20世纪,已经演化出了非常细致的版本,比如1911年的《桓檀古纪·太白逸史》,其中记到:“世民愤不自胜,敢出决战,杨万春乃呼声张弓。世民出阵,矢浮半空,遂为所中,左目没焉。世民,穷无所措,从间道遁”描写的栩栩如生,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杨万春从此莫名其妙的成为了韩国的民族英雄。(高句丽和如今的韩国有没有关系还是个问题)之后,在韩国民族主义方针的影响下,韩国的多个影视剧更是对这一虚构戏说的桥段大加渲染,让这个小说家的荒唐之言家喻户晓,在韩剧《帝国的早晨》中,李世民不仅被射瞎了眼睛,还将大半个江山割让给了高句丽,其情节之荒唐实在令人咂舌。

安市城之战中唐军是否被高句丽大败,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这事吗,有何历史依据 - 中国养殖网

安市城之战中唐军是否被高句丽大败,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这事吗,有何历史依据 - 中国养殖网

至于当初的朝鲜人为啥要编这个段子,这根满清入主中原有关,朝鲜一直视明朝为正统,如今不得不臣服于作为“蛮夷”的满清,着实让这个自诩为小中华的国家不满,但由于被清朝揍过好几次,朝鲜不敢明面反抗,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和对历史事件的戏说来发泄怨恨,对唐朝和李世民的谩骂实际上就是对清朝怨恨的转移,通过将曾入侵过朝鲜的清朝比喻为唐朝,从而隐藏自己对于满清的怨恨。

这是胡说八道。

1、唐军没有攻下安市城,但绝不是打败仗

在安市城之战中,唐军战术是围城打援。高丽出动15万大军救援安市城,第一仗就中了唐军的埋伏,被击毙两万多人;高丽军大溃败,其统帅高延寿逃入山中,被唐军包围,最后率3万8千人投降。在整个打援战中,唐军歼灭高丽军约6万人。

但是,由于安市城主的坚强抵抗,唐军最终未能攻下该城。由于时节已是深秋,辽东早寒,唐太宗不得不撤围而返。从战略上说,唐军没有赢得胜利;从战术上说,唐军歼灭大量敌军,取得辉煌的胜利。据史书,唐军在整个安市城之中的伤亡只有两千多人。这个伤亡数字可能有水份,但仍然说明唐军伤亡数量并不大。

2、关于唐太宗被射瞎与安市城主的身份之谜

唐太宗被射瞎就是瞎编,不提一说。

安市城主无疑是古高丽王国的拯救者与英雄,但是此人的姓名,却不见于史册,这也一件憾事。但是后来却冒出姓名来,一则说是梁万春,二则说是杨万春,这基本是属于无稽之谈。因为从安市城之战后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是后世编造的小说。后来小说流传到了朝鲜,遂将他当作真实的人物,其实是经不住考证的。

3、安市城主跟现在的韩国、朝鲜没有半点关系

这里必须指明一点,后来韩国人将安市城主当作朝鲜的民族英雄,其实古高丽国与后来的高丽是不同的国家。

古高丽或者叫高句丽,与现在的朝鲜并非同一个概念,古高丽乃是朝鲜半岛北部扶余人所建之政权,对于朝鲜来说,其实是一个外来政权。中国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古高丽是中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国土大多位于今天的辽东地区。

太宗夺得高句丽十几个郡县,以数千人的代价消灭高句丽几万军队,因为没有达到彻底消灭高句丽的目的而谦虚的自责为“失败”,高宗即位后用太宗朝的大将李绩,苏定方,薛仁贵把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和百济彻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