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

同样是大词人的黄庭坚曾经评价苏轼的这首《卜算子》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 - 中国养殖网

为什么苏轼的这首词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一句,又何以被称为神品、名句?

总体来看,应当说是得益于此词高妙的艺术技巧,和那种高旷高洁、清新脱俗的意境,当真是“以性灵咏物”的经典代表,苏轼托物喻人,取神题外,通过对孤鸿和月夜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词人那种高洁蔑俗的形象,灵动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先来看一下原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卜算子》,在很多版本中,都是有这个小序的,即“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此可见,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同一时期的作品,还有一篇《游定惠院记》,可以相互照应。虽然苏轼一直保持着乐天派的性格,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与幽深,仍然是存在的,词人在这首《卜算子》中,便通过月夜孤鸿的寄托,展现了内心的独白。

上片首二句从庭院中所见之景写起,“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人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亮高挂的冷清气氛。在壶中水漏尽,深夜月高悬的时候,苏轼走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多么冷清寂寞的夜晚啊!这样的气氛,就为下文中幽人和孤鸿的出场进行了铺垫。

接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一片宁静,此刻,又有谁能像作者那样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呢?只有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孤鸿,在缥缈的云雾中更显得更加凄冷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