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有多少“成精”的生物

三峡大坝有多少“成精”的生物?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世时,就曾提出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的论著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峡大坝项目”就被提出,但迟迟未能开工。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历时15载。

三峡大坝有多少“成精”的生物 - 中国养殖网

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其属性混凝土重力坝,为一级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大坝由三部分组成,即泄洪坝、电站厂房挡水堤坝和左右库非溢流坝,泄洪采用挑流消能方式,三峡大坝的基础岩石为坚硬的完整花岗岩。大坝设计地震裂度为Ⅶ级。三峡规模大,总砼量2800万m3,且结构复杂,特别泄洪坝,计设22个导流底,23个漂孔,22个表孔,两侧各一个排漂孔,设计67个泄洪孔道等等。坝轴线全长约2309米,拦河大坝长1983米,坝顶高程185米,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包括动态、静态、移民等投资,最终耗资总额约为5000亿元,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形成总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

说起“成精”生物,我们会想起,蛇类和奇怪的鱼类。记得2019年9月份,三峡大坝内曾经发生过的一起“三峡水怪乌龙事件”吗?事情来龙去脉是这样的,中秋期间,一个网上视频显示,各网站分分转载,在三峡水库一条黑色的,约20米多长的“不明生物”在水中呈S形逆流游动,形象逼真,不少人被“神秘生物”所震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巨蟒,有人说是鳗鱼,有人说是巨森蚺,也有人说是中华鲟,更有甚至说是“新型尼斯湖水怪”,弄的人心惶惶。最后经工作人员打捞,揭开了“三峡水怪”的真实面纱,“三峡水怪”竟是某造船厂废弃的橡皮气囊,长约20多米,黑色,橡胶材质。橡胶气囊之所以逆流泳动,其实就是长江水的漂浮和摆动罢了。

山东淄博的桓台起凤镇有“北国江南”之称,为什么在山东本省旅游都不出名?

“北国江南”,是驴友们对山东淄博市桓台县的马踏湖景区的一个爱称,也是对这个大自然景区的文化、山水一个描述缩影。

马踏湖,位于山东的桓台与博兴二县之间,这一带地势低洼,湖底海拔最高点9米,最低点6.5米,自西南向东北缓倾。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8公里,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当地的孝妇河、乌河、猪龙河汇流于此,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湖泊。

湖光美景

马踏湖最早叫“平州”。春秋时期称“少海”。传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湖区东侧的会城,重兵陈列,马踏地低,故名马踏湖,又名会城湖。马踏湖湖内港港汊汊,碧水滢滢,2100多条渠道交织成网,四通八达,全长400多公里。湖区有27个自然村落,村村靠湖、家家连水、户户通船,门前搭起小桥、院后泊着小船、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湖面上绿水浮鸭、翠柳摇风、港汊迷离,驾船巡游,风趣天然。可谓“苇堵渠尽疑无路,竹篙一点又一天。只闻笑语不见人,蒲苇深处有人烟”。

蒲苇深处

马踏湖景色随季节转换变化不定,各有情趣。

阳春时节,薄冰融化、苇蒲萌生、柳丝初绽、碧波蓝天、笑语欢歌,一派勃勃生机。

盛夏,雨过水涨、鸭戏鸟鸣、苇蒲滴翠、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爽心宜人。当乌云骤至,急雷闪电,龙挂吸水,四处茫茫,天水相连,烟雨凄迷,人在台田小屋中,听哗哗流水,看风雨如烟,堤柳摆拂,芦苇弯腰,又是一番奇异的情趣。

金秋,是湖上的丰收季节,苇花笼云,稻花飘香,那欢蹦跳跃的鱼虾,那洁白的莲藕,小船如织,载歌载语,一片繁忙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