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 中国养殖网


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源于楚语,形成于晋,至明代达到鼎盛,成为权威官话。中华民国时作为标准的国音。其语言系统历经永嘉、五代、南宋三次北方化,也受过南方方言的影响,如洪武赶散等战后移民。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 中国养殖网



江淮官话是官方通话,培养了汉人的文化优越感。刚柔相济,高雅中正,兼容并包,明朗温和。完美的融合了北音和吴语的因素,具有过度性质。主要特点:保留入声、韵母较多、附加词缀。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 中国养殖网



江淮官话分为黄孝、泰如、洪巢三片。存在于江苏中北部,安徽中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共108个市县,使用总人口近8000万。以扬州和南京为代表,还有重要节点城市如:合肥、安庆、芜湖、宣城、武汉、黄冈、九江……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 中国养殖网



以江淮官话为语言载体的扬剧、扬州清曲、扬州评话都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江淮官话写就的名著有:《红楼梦》《金瓶梅》《西游记》《儒林外史》《绿野仙踪》《官场现行记》《儿女英雄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江淮官话,华夏之魂。

如果感觉不错,欢迎订阅,谢谢!

文/炒米视角(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首先说一下“洪武赶散”,洪武赶散有个大背景,就是明初时候,朱元璋从苏、松、湖、浙(就是现在苏州以南含上海、浙江)以宗族大户为主要单位,南北以往扬州至淮阴(现在的江阴至宿迁泗水部分),东西以濠州至海州(现在的凤阳到连云港)大规模的人口强制迁徙运动。历时长达50余年,经历了二至三代人(1366-1419)。

因为元末明初时,张士诚高邮起义后占领苏松二府后,江南经济并未受到过大冲击。加之张士诚的重商主义,轻徭薄税。在战乱频繁的元末明初,苏松的经济却相对繁荣。当时苏州阊门就有十万邑之说。当年跟随张士诚起义的很多盐城兴化扬州人都曾举家迁往过阊门。比如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施耐庵老先生,他也在阊门住过。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 中国养殖网



而朱元璋同志从其统治意愿出发,占领的大块荒地要有人去耕种。而且研究朱元璋同志的人,发现朱元璋是个处女座,他爱把老百姓像庄家一样整齐地“种”在地里;没有允许不准乱动;给每家定好“兵户”、“民户”、“匠户”、“猎户”。所以在还没称帝的时候,就开始占块地方就把人“平均”一下。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 中国养殖网



其实很多人都来来回回地被从这边赶到那边,最早一波人因为避难跑到了苏州,后来又被赶回了兴化、盐城。但更多的是有些家族已经在苏、松、湖、浙生活了几辈子了,同样被赶到了扬州、盐城和淮安。现在最多的就是这三个地方。真正的大户宗族是不愿意迁往盐碱地。所以各种各样地变相迁徙层出不穷。

我不好说是不是以前住在阊门的十万户都搬到了盐城,而且都有记族谱的习惯。(很多人的确是从苏南、上海、浙江迁到盐城的,但真的未必都是阊门的)但是从繁华到苦寒,这种失落,多少让所有的移民都怀念那个叫阊门的地方吧。

据家谱介绍盐城大部分人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苏州阊门移民,为何语言是江淮官话呢 - 中国养殖网



再说“江淮官话”,什么叫江淮官话别人解释得太多,这个具体的我就不解释了。但大家都知道,江苏的南京、扬州、盐城这三个地方的“江淮官话”最为明显。但盐城的“江淮官话”最为特别,人称“山芋腔”。一个盐城人能很容易听懂南京话和扬州话。但南京人和扬州人却不太容易听懂“盐城话”。原因很简单,因为“盐城话”里有很多“吴语”因素。比如“辰光”、“挺尸”、“白相”、“来事”等等。这些词汇都不属于“江淮官话”,而属于“吴语”。

基本上盐城的“江淮官话”受到“吴语”影响这目前是学术承认的。“江淮官话”受两个当年原因的影响,一个是本身盐城是重要产盐区,受盐商聚集地扬州影响;朱元璋本身就是“江淮官话”区域内的,先期占领的地方更是以“江淮官话”为官方语言。后续受到“吴语”区移民的迁入,这两种语言交织形成了特色的“山芋腔”盐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