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乌海是怎么过冬的

30年前的乌海是怎么过冬的?

30年前的乌海是这样冬的:窗户外侧的窗框钉上塑料布;家中有火炉,烧的是烟煤或煤泥;睡的是火炕;散热取暖是火墙;30年前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买粮拿粮本、粮票去粮站买限量的细粮,买菜去菜站,买肉拿肉票,冬天穿的是‘的确凉’,冬储吃的是‘青马眼’白菜、土豆放菜窖,还有自家养的猪、鸡、兔子。

30年前的乌海是怎么过冬的 - 中国养殖网

这个问题问的正是我少年时代的生活。

那个年代很少有暖气供暖,流行烧火炕或是火墙。燃料是乌海的特产——煤。一到冬天,尤其是早中晚饭点的时候,整个小城如入仙境,烟雾缭绕,饭香扑鼻。这番景象看似不赖,可感受却远不如书中描述的那般美好。说实话,能伺候一个土炉子,算是技术工种了。打小我就学会了劈柴,引火,捅炉子,添煤,倒炉灰……,总之工作量还是蛮大的。凭着打小练就的这一身本事,初中的时候我非常荣幸的就任了“炉官”一职。班里烧的是一个洋炉子,配着长长的烟筒,天暖的时候拆下来,冬天再组装起来。做为司炉的最高行政长官,最重要的工作除了保证把教室烧暖之外还必须保障烧炉子所需燃料的充足储备。等学校把一个冬天的柴火,煤卸到操场上的时候,咱就必须动员班里的男同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碰,三不怕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勇闯煤山柴海,板锹簸箕齐上阵,争分夺秒,当人不让。在本座统筹安排下,抢煤工作抢运结合,紧张有序。等激烈的汇战结束之时,班里已是煤满柴肥,一个个黑不溜秋的孩子们却笑的满面桃花……

哎,想想竟然是30年前的事了,时至今日仍是历历在目。总结一下,艰苦,快乐,难忘!缅怀过去,珍惜眼下。